張茅 國家工商總局局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日訊(記者 常理)9月2日,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助力小微企業創新發展高層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國家工商總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茅出席論壇開幕式并致辭,強調要改善營商環境, 促進小微企業繁榮發展。
張茅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小微企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小微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特別是商事制度改革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形成疊加效應,在全國掀起新一輪創業創新熱潮。通過將注冊資本實繳制改革為認繳登記制,極大地降低了資金門檻,為百姓投資創業打開了方便之門。同時,各地逐步放寬住所登記條件,釋放住所資源,通過“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商務秘書”等多種改革創新,既適應了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趨勢,又大幅度降低了創業成本,傳統的廠房、車庫等都可以成為創業創新的空間,為草根創業和小微企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年來,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超過4萬家,其中新登記企業近1.4萬戶,企業活躍度保持在70%左右。至今年7月底,我國小微企業名錄收錄的小微企業已達7328.1萬戶,其中,企業2327.8萬戶,占企業總數的82.5%;個體工商戶5000.3萬戶,占個體工商戶總數的80.9%。目前,小微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市場主體中的主力軍,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支撐。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每戶小型企業能帶動8人就業,一戶個體工商戶帶動2.8人就業。在經濟下行壓力大、去產能任務繁重的背景下,我國就業不減反增,小微企業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創新型小微企業的大量涌現,成為推動創新發展的活力源泉,為新常態下的結構轉換提供了新的動能。
張茅說,商事制度改革釋放出巨大改革紅利,關鍵是改善了營商環境,激發了百姓投資創業的熱情。2013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在減少行政審批、降低準入門檻、精簡工作流程、提高服務效率上下功夫,還權于企業,還權于市場,降低投資創業的制度性成本,促進營商環境不斷改善。世行《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從2013年度到2016年度,我國營商環境的世界排名每年提高6位,共提高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百姓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增強,改革的國內外影響持續擴大。根據互聯網776萬條相關信息分析,今年上半年,網民對市場準入環境的正面評價高達85.5%,比上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在“放管服”改革中,商事制度改革成為突出的亮點,改革的宏觀效應愈加顯現。
張茅最后強調,高度重視小微企業發展已成為普遍趨勢。各級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要牢固樹立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理念,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順勢而為,乘勢而上。
一是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大門,降低準入門檻。認真貫徹“放管服”改革部署,推動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深化市場準入制度改革,改革一些不合理的門檻限制,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繁榮發展。繼續大力削減市場準入前置和后置審批事項,在簡化“照”的基礎上,減少和整合各種“證”,努力解決“準入不準營”的問題。要適應我國向服務經濟轉型的大趨勢,加快放開教育、醫療、養老、文娛等社會領域,減少對外資和民間資本的投資限制,為促進小微企業、民營經濟的較快發展創造條件。
二是進一步減少市場準入環節,提高準入效率。全面推進“多證合一”改革,進一步推進商事登記便利化。深化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完善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建設,實現申請材料“一次提交、部門流轉、一檔管理”。繼續推進“先照后證”改革,擴大“證照分離”改革試點范圍。全面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廣泛應用。穩妥推進企業名稱改革,有效解決“起名難”的問題。同時,全面實行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使更多的未開業企業以及無債權債務企業高效快速地退出市場。
三是進一步凈化市場環境,規范市場秩序。要順應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要求,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強競爭執法力度,加大打擊假冒偽劣、虛假宣傳、盜版侵權、互聯網新型傳銷、壟斷與不正當競爭等違法行為。特別是在建立企業信用監管長效機制過程中,注重引導小微企業強化信用意識,形成讓市場、讓消費者信得過的商譽品牌。
四是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推動政策落地。要提高小微企業扶持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加大小微企業政策的知曉度和獲得感。要加強與相關部門和各地政府合作,充分發揮小微企業名錄作用,把小微企業名錄打造為國家扶持小微企業的主要數據平臺和服務平臺。要充分發揮個私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和非公經濟黨組織的作用,推動小微企業與大企業分工協作、融通共贏。
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出席開幕式并致辭。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江平,國務院有關部委代表,專家學者,各省(市、自治區)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相關負責同志,總局相關司局和直屬單位負責同志,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代表、浙江省小微企業代表等近300人參加了開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