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學人小傳】
陸士嘉(1911—1986),原名陸秀珍,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教育家。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亞裔女博士。1929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1942年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1949年擔任清華大學航空系教授,1952年擔任北京航空學院籌備委員會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發起、主持了在福州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邊界層和黏性流體力學會議。
陸士嘉長期從事空氣動力學和航空工程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倡導旋渦、分離流和湍流結構的研究。她是北京航空學院(現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籌建者之一,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為發展中國力學事業和培養航空工業的科技人才作出了貢獻。陸士嘉是北航第一任空氣動力學教研室主任,也是建立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大家】
陸士嘉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她在流體力學和航空教育等領域辛勤耕耘,兢兢業業,幾十年如日,鞠躬盡瘁。她的言行和情操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永遠學習的楷模。
為了傳承和發揚陸士嘉先生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決定將學校流體力學實驗室冠名為陸士嘉實驗室,并于2017年3月18日先生誕辰106周年紀念日當天舉行了冠名儀式。
陸士嘉(左二)與本文作者朱自強(左一)在一起。資料圖片
一
陸士嘉是中國流體力學界的老前輩,1962年,她參與了我國第二個科學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推動了中國流體力學學科的發展。她密切關注國際上學科的發展,一貫以戰略眼光關心并支持新興流體力學分支在國內的研究和發展。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配合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她積極從事黏性流體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和組織工作,為我國和北航盡快熟悉并開展這些國際上正迅速發展的分支學科起到了引領作用。她親自開設了黏性流體力學課程,帶領年輕教師共同寫出中國最早的上述學科分支的講義或著作。
1959年,北航引進了我國第一臺真空管的103型電子計算機,陸士嘉十分關心計算機的調試,每個月都會去該實驗室,表示要將空氣動力學的計算與計算機的應用結合起來。1962年,她積極主張和籌建北航空氣動力學研究室,并親任研究室主任。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她又積極關心生物流體力學的發展,考慮到水洞實驗對研究湍流和減阻的重要作用,她支持和幫助北航教師建成了北航第一個水槽。該教師隨后利用這一水槽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
1982年,陸士嘉發起并主持了在福州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邊界層和黏性流體力學會議,兩年后,又親自參加第二次會議,會議中正式確定改名為分離流和旋渦運動系列會議,并建議委托卞蔭貴和張涵信共同負責此項學術活動,此系列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延續至今。
陸士嘉提倡,科學研究要更多考慮是否對國家有用、對流體力學的發展有用,研究課題必須源于國家武器發展的需求。1965年初,時任北航第一研究室主任的她決定在研究室中建立一個高超聲速研究小組,并明確指出其研究方向和課題不能從文獻中去找,而必須結合實際任務,即課題必須源于型號設計的需求。
為此,陸士嘉派我和另一位年輕教師一起去航天領域某設計所參加實際型號工作半年多,周六所內的技術研討會她也親自參加。通過這次鍛煉,我領會到自己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一定要為國家所需,要能有所應用。這個認識使我受益匪淺,指導了我后來幾十年所從事的計算流體力學及空氣動力學應用的研究工作。
陸士嘉思考和研究的常是流體力學前沿有待探索的問題,有人曾勸她不要做這種不易見效的探索,她回答說:“我深知這類問題在短時期是見不到成果的,甚至可能下一代也難見到。但科學研究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科學工作者的職責就是要探索,不然就徒有虛名。我總希望我國有所突破,并不是說我搞什么研究一定要突破。我愿意成為探索的一名小卒,一個鋪路石子,為后面的人做點探索工作。”她這種對科學探索的精神深深教育了周圍的年輕教師。
陸士嘉繼承導師普朗特教授的學風,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她曾對學生說:“實驗能說明一些問題,但我們不能僅限于對一些表面現象的解釋,要從這些現象看到它的物理本質,提出一個物理模型,從物理模型歸納整理出數學模型,再結合邊界條件,解決實際工程問題。上升到了理論高度才算真正了解掌握了本質,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在世界上才有發言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