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俄羅斯自身的定位。俄羅斯認為,圍繞未來國際體系基本原則設定的主導權的爭奪,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2016年11月3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批準新版《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④與此前2013年的版本相比,俄羅斯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和任務等發生顯著變化。這表明俄羅斯官方對其國際局勢的總體評估和外交政策做出調整。
《構想》認為,目前全球經濟空間正在“分割”為多個區域板塊。世界貿易組織談判進程無法推進,以自由貿易區為主要內容的區域貿易協定層出不窮。區域一體化被視為“增強競爭力、安全和經濟金融穩定”的主要因素。因此,后蘇聯空間的一體化進程是俄羅斯外交政策的第一優先方向。在地區層面,俄羅斯在聯盟國家框架下與白俄羅斯擴大戰略合作被置于優先地位。與此同時,俄羅斯與烏克蘭發展多種多樣的聯系。這表明,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合作退居次要地位。北約和歐盟被視為“地緣政治擴張”,而遏制俄羅斯政策被視為“破壞地區和全球穩定”。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共同空間不再是主要任務,而是遙遙無期的戰略任務。歐亞經濟聯盟應該成為基礎設施和投資合作項目的“平臺”。要擴大俄羅斯新聞媒體在全球信息空間的存在感。對于俄羅斯在全球的定位,該文件認為俄羅斯在國際事務和世界發展中的主要角色是“平衡性因素”。這個官方文件對俄羅斯的世界觀及其在世界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做了明確定義。
與此同時,任何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都是其內政的延伸,對外政策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綜合實力,當然外交手腕或者外交藝術也非常重要。
政策選項及其后果。未來一個時期,俄羅斯政策的選擇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約,同時又具有其他選擇的余地。理論上,俄羅斯可以有以下政策選擇。
第一,“光榮孤立”:這并不意味著完全置身事外,而是不再積極參與敘利亞危機、不再積極支持烏克蘭東部地區,與西方保持最低限度的合作和接觸。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雖然世界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俄羅斯在經濟上依然可以生存下去。問題是國內的精英和民眾是否愿意接受這種孤立?此外,關起門來為本國企業創造人為的“溫室”舒適環境,從長遠角度來看只會徹底扼殺其競爭力。從政治角度而言,事實上這種狀態可以被解讀為西方壓力之下的選擇,對執政當局的政治合法性不會造成損害。
第二,內卷:也就是俄羅斯集中力量用于國內社會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有限度地參與國際事務。這意味著集中資源進行久拖不決的經濟結構調整,提高勞動生產率,更新年久失修的基礎設施,在現有條件下,俄羅斯完全有可能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升級改造。
普京在日前舉行的第15次與民眾互動的直播連線中表示,俄羅斯的目標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公民收入,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則主要依靠技術進步。
第三,進取:目標是全球領袖。這意味著俄羅斯動員大量資源參與國際事務,在敘利亞、烏克蘭、北極等問題上與西方競爭,擴大投入,大力發展軍備“硬實力”。同時也意味著俄羅斯要向世界展示出經濟發展水平、有吸引力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等“軟實力”。與此同時,俄羅斯民眾對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訴求十分強大,對于“勒緊褲腰帶”,再堅持幾年的說法沒有任何興趣。
從國內政治的角度,俄羅斯“全球大國”地位依然是關鍵的資源,是政治合法性的來源之一,仍可資利用。
就目前俄羅斯國內的政策主張而言,“光榮孤立”基本上屬于維持現狀,內卷則意味著加速工業化和發展,而進取則是動員型發展模式。這三種政策主張在精英階層和社會上都有各自的擁躉,政策變化的幅度則與國內國際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與俄羅斯的未來密切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