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強 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博士、教授
習近平同志所做的十九大報告,深刻地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仍是我們要面對并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報告對此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提升全民族法治素養與道德素質。
首先,全面依法治國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當前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具體地就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
其次,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對于法治與德治關系的探討是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話題。它肇始于先秦時期儒法兩家的“德法激戰”;到了近代,西方現代文明的沖擊讓我們開始對我國悠久的“德治傳統”進行反思;現如今,對于“德法共治”的堅持更反映了國人對于“善治”的期盼。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就道德和法律的價值目標來說,它們都追求人類的自由及其秩序,因而都是人類實現自由及其秩序的手段。但是就調整范圍來說,國家治理的表層是法律在起作用,國家治理的深層則是道德在起作用。我們強調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正是要把道德和法律在國家治理之中的作用結合起來、統一起來,這一點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德治和法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概言之,德法共治,才能標本兼治,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最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要提升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
提升全民族法治素養與道德素質,既是時代進步的要求,也是個人全面發展的要求,對此首先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德法共治的統領,其次要培養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規則意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基本價值理念既體現著道德追求,也體現著法治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提供了觀念基礎和價值引領。當前,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也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如此才能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今年年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總則草案,以及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志愿服務制度化”都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德法共治”的具體舉措。
現代法治社會,公民作為道德上的好人還不足夠,還要成為將法治素養與道德素質統一起來的好公民。好公民既要有誠實守信、團結友善等方面的品質,也要有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等方面的價值觀,并將兩個方面統一起來。提升全民族法治素養與道德素質就要培養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規則意識。社會責任意識集中地體現了一個人的人格,是人格成熟的標志。完整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只是講道德責任,還要講法律責任,它是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的統一,也是營造全社會講法治守道德的個人思想基礎。規則意識同樣重要,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要培養人們的規則意識。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秩序的維護不僅需要法律和道德,還需要規則意識。樹立了良好的規則意識,既不會有片面的泛道德化思維,也不會有片面的法律萬能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規則意識是公民法治素養與道德素質相統一的橋梁。
全面依法治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提升全民族法治素養與道德素養,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本文得到全國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15JDSZK004)、北京市屬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JGWXJCZX2014019)以及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師資助計劃的資助?!?/p>
責任編輯/趙光菊 王克(見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