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曉嵐 牛津大學國際發展系終身教授
厚積薄發,中國進入創新收獲期
過去五年,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方面呈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中國在很多科技領域相繼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制成功的重大科技成果,如天宮、蛟龍、天眼、墨子、大飛機等相繼問世,顯示出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據《自然》雜志統計,中國作者發表的高水平科學論文總數升至世界第二,超越歐洲,直追美國。中國的數字經濟引領著世界方向,截至2017年8月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13.8億,普及率已經達到百分之百,用戶數全球第一。全國移動電話4G用戶為9.3億,占全球4G用戶比例超過40%。光纖寬帶用戶已達到2.72億,占全球比例超過60%。網絡覆蓋全國、連接中國與世界,網絡速率提升,價格降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也極大的帶動和促進了設備制造和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服務和機器人也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強有力的新動力。中國的研發能力和科技創新,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中國科技創新在多個領域所取得重大突破是中國政府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來,大力投資研發,支持創新,改革體制,改善創新環境的結果,預示著中國開始進入創新收獲期。
中國政府將建設創新驅動型經濟提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推動大眾創新創業。這對改變全社會的發展觀念,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發投入方面,根據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的數據:2016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5676.7億元;其中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7760.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而且通過一系列中長遠規劃,例如十三五規劃,“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集舉國之力,實施重點突破。此外,科技體制的改革也取得長足的進步,某些方面的改革力度,例如科技成果轉化的立法等方面,甚至大于發達國家。創新政策的改革和創新環境的改善朝著越來越符合科技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客觀規律的方向不斷完善。
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在科研領域的長期投入和科技創新政策的不斷轉變正在營造出一個開放的國家創新體系。最近五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設立自己的研究院和大學,這也體現出企業對創新的積極性大大增加。如阿里的達摩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和華為研究院等,這些都顯示中國的創新體系逐步成熟,創新環境逐步改善,有越來越多自發的創新動力開始釋放。
回顧中國過去近四十年的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國走出了一條開放的大國創新之路。中國未來的創新和超越,還應該走這樣一條道路。我一直在思考,中國這么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創新、產業升級,有沒有一些經驗可以總結出來,奉獻給中國和全世界。我提出的“開放的國家創新體系”(Ope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這一理論框架,是基于過去十年我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創新政策、管理與實踐的跟蹤分析和研究,以及對于中國未來發展路徑的探索而得出的一些初步判斷。開放的國家創新體系與之前的東亞模式不同。它是一個多驅動(政府、市場),多主體(國企、私企、外企、大學、制造、服務),多路徑(自主創新、技術轉移、合作創新)并行的多元化的創新體系。各主體在中國經濟體系的不同行業、地區和創新鏈的不同階段發揮不同的作用。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擁有一個巨大、多樣的國內市場,有不同層級的消費群體,使得各種創新在這個大市場中孕育,催生,迭代,成長。這也是日韓等許多東亞國家所不具備的。中國創新之路,既不能用目前基于“日韓經驗”總結的東亞模式來解釋,也不屬于“華盛頓共識”的框架體系。這是中國走出的一個有中國特色但又有一定普適性的中國創新之路,也是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的創新之路。
揚創新之帆,建科技強國,追引領之夢
習近平主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同時,從國家戰略的層面,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國政府和領導人對創新在一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把握以及中國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的定位是準確、有高度和遠見的,高屋建瓴。
過去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所依賴的資源、人口紅利等優勢正逐漸減弱,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成為首要任務。將來中國的發展將主要以創新為驅動。這將是一個多方位的、多層次的技術進步,在某些領域例如數字經濟領域謀求引領,探索無人區,以新經濟拉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在某一些領域保持跟隨世界前沿。技術創新和非技術創新并重,原創性創新與擴散性創新并駕齊驅,帶動全社會各地區、各階層實現包容性的共同進步。
總體來看,伴隨著一大波新技術在應用場景中的規模化實現,中國產業不是升級,而是一次吸收足夠能量直接躍遷到更高級軌道上的“躍升”。全球技術創新格局將因此大范圍重構,中國將有足夠大的空間發展、發揮和貢獻中國智慧。
十九大對中國未來創新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目前世界處于新一輪技術革命之初期,中國在這一輪技術和產業競爭中敏銳地認識到機會,對中國和世界發展定位準確,并且采取了適當和有力的政策措施。“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中國的發展將借力中國科技創新開始爆發和起飛的力量,站在世界技術創新的潮頭,成為世界技術進步的共同引領者。中國智慧將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作出寶貴貢獻。
(鳴謝:感謝李琦博士的協助。)
責編/溫祖俊 王卓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