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岳云 美國洛杉磯西來大學教授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論斷,深刻把握了中國現實國情,提出了重大的時代課題。結合報告精神,在當前和今后的工作中,中國需要通過改善結構、全面開放,深化改革,更好地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繼續得到了穩定快速的發展。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日益抬頭,世界絕大部分國家發展遇到嚴峻挑戰的復雜國際環境下,2013-2016年,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7.2%的增長,比世界平均年增長速度及主要西方國家平均速度高出了許多,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左右,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
國際貿易、國家外匯儲備、人均GDP繼續增長。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奮斗中,中國取得了關鍵性的進步。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過去五年來,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
從2016年起,中國企業更多地走出去,對外投資總額首次超過了國外對中國的投資總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啟動,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合作、投資指明了方向,進一步鼓勵、促進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多樣化發展。
中國過去幾十年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得益于對外開放政策,“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了技術與管理,提高了產業水平并幫助企業開拓了世界市場。中國今后的發展,強國戰略的實現,仍有賴于進一步全面對外開放,包括吸引更多國際人才,發展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及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等。同時,中國亦應提倡、鼓勵、大力支持對內開放,包括地區間的開放、行業間的開放、不同所有制之間的開放,真正“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對內開放能夠帶來資金、技術、人員及管理經驗的有效轉移、分享。有差異,就需交流、轉移。當前中國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沿海地區在對外開放的前沿,先行一步,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企業規模、創新程度、經濟規模、財政收入、居民收入、資金積累都取得了比中、西部地區更高的增長與成就,地區差異過去幾十年有所擴大。通過加速擴大對內開放,使發達地區的資金、企業投資到欠發達地區,可以改善地區發展平衡,亦為發達地區資金、技術的發展找到出路。對內開放也包括同一省市內的地區間開放,即使像廣東、江蘇、浙江這樣發達的省,仍有部分欠發達的縣市。對內開放要鼓勵資金、技術、人才與管理經驗的轉移,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政策作保證,互惠共利,共同發展。
進一步全面對內開放,也會倒逼全面深入的改革。對外開放促進改革,改革保障、鞏固了對外開放。同樣的,全面對內開放,對資源、價格、人才流動、市場規范、技術轉移等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從而可以加快形成高效統一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更好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曲折而不衰。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越。現在,中國的發展已經到了新的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通過不斷調整結構、全面開放、深化改革,可以為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創造良好的條件。經過億萬人民的共同創造與努力,中國必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實現!
責編/周素麗 姜成(見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