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論與觀念創新作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條件,不只決定了國際貿易創新方向,同時也影響著國際貿易創新發展。面對競爭激烈的互聯網時代,需要從結構、手段、政策等領域進行創新,聯系各國外貿,從根本上推動國際貿易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經濟時代 國際貿易 創新戰略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與互聯網經濟不斷深入背景下,國際貿易和生態環境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我國國際貿易戰略必須迎合電商主導的發展要求,順應互聯網背景下的市場建設要求,結合實情做好國際貿易創新工作。
互聯網經濟時代貿易創新具備的優勢
從國際貿易背景的價值角度來看,首先,以互聯網為支撐提高國際貿易企業的市場競爭地位。面向全球的國際貿易和全面覆蓋的互聯網有很多契合之處,最顯著的是以互聯網為背景的跨境電子商務。以網絡平臺為支撐的跨境商貿物流有助于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讓傳統國際貿易商務更加透明化、信息化。跨境電商擁有全球覆蓋、面向世界、高速傳遞信息、運行成本小等優勢,不僅能促進國際貿易產業改革與結構變動,還能幫助實體產業拓展國際市場銷售渠道,加速傳統出口貿易升級與轉型;其次,以互聯網國際貿易為條件扭轉世界貿易價值鏈格局。在互聯網國際貿易日漸深化的當下,電商型國際貿易開始成為世界貿易的主導。金字塔國際貿易分銷開始變成直銷結構與扁平化分銷,中間商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與地位開始被替代,從而讓中間商控制的產業利潤開始向實體經濟回流,推進產業結構更新升級;一部分利潤通過廠商讓利等形式傳遞給消費人員,以提高消費人員的剩余價值,這也是提高產品認可度與出口的方式。
從國際貿易背景的環境角度來看,互聯網時期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政治互相影響,國際貿易就是在不同國家間展開經濟活動,經營成績將直接影響參與方利益,國家出于自身利益會采用對應的保護政策,所以會影響電子商務國際貿易戰略實施。在貿易保護方法方面,有非關稅綠色壁壘與關稅壁壘兩個重要方面。針對互聯網國際直銷業務,提出了繞開關稅壁壘的方案,大力開展國際貿易+互聯網的方案推進實體直銷,突破國家不公正的政策規制,為拓展實體經營夯實市場能量。
以電子政務為基礎創新國際貿易
首先,構建電子政務戰略,推動國際貿易電商化發展。從經濟角度來看,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公司和傳統電子公司有很大差異,電子公司的目的是讓新興互聯網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在一起,借助現有能力與知識輔助企業利用網絡空間與新技術和傳統企業進行有效溝通。事實上,傳統行政管理已經習慣產業交流,所以建成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系統能推進電商國際貿易發展。因為電子政務系統通過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能打破時空局限,從而優化政府政務操作進程與運作結構,為跨國商務提供公平、快捷、高效的服務,節省跨國電子商務制度成本,從根本上提高國際競爭水平。
其次,提高電子政務通關運作能力。貨物通關作為國際貿易眾多環節中比較復雜、風險系數較大的內容,增強該環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國際貿易的及時性與有效性。具體來說,口岸管理可以對比歐美發達國家電子政務經驗,以全國性工程為支撐促進通信技術改進與升級,開創適合全球一體化的服務體系與單個服務窗口,從根本上達到無紙化通關目的,讓線下通關業務向網絡平臺發展,降低國際貿易從業成本。考慮到交易者信息模糊、主體龐大等問題,電子政務要建成跨境電商企業數據管理庫,對口岸后臺數據進行深入研究,并且形成評級模型與方案,這樣才能落實跨境電商企業信用管理要求。除此之外,電子政務還應增強和銀行工商、商務、國檢、稅務等部門的數據往來頻率,形成跨部門的貿易政務數據交流平臺,同時做好電子商務各種信息流、資金流與物流整合,打擊各種偷稅逃稅、走私行為,凈化跨區域電商市場工作空間,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以后發優勢為支撐挖掘國際貿易
以技術為支撐充分發揮國際貿易戰略優勢,國際貿易依賴技術優勢在國際市場中占據著很好的市場份額,但受技術沖擊與影響,物理營銷渠道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以互聯網營銷渠道為主的市場份額與分配準則正在逐步形成。同時,傳統比較優勢的觀念則受到了國內諸多學者的批評,將比較優勢看作是一種“陷阱”,指出比較優勢僅能幫助國際分工系統中處于較高位置的高層次國家達到利益最優的目的,對于很多正在實施國際貿易戰略的國家來說,并不能達到最優國家利益的要求。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技術環境革新能使得先發與后發國家處在相同的競爭位置,從而減小后發與先發國家間的差距。為此,我國國際貿易要牢牢抓住互聯網發展機會,根據國際貿易資源反饋的優勢與情況,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國際貿易中。
以制度為背景打破并貫徹國際貿易后發優勢,國際貿易制度作為商務活動的規則,結合經濟學制度,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國際貿易制度創新能減小國家貿易交易資費,從而影響國際貿易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就收益軸和成本軸二維結構反饋的信息來看:傳統國際貿易中,先發國家會投入很多資源,并且該資源會隨著技術與經濟環境出現變化,所以先發國家缺少積極應用互聯網進行貿易改造的能動性。后發國家由于比先發國家投入的資源更少,后發國家比先發國家更早使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國際貿易,所以后發國家更愿意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國際貿易改造。因此,我國要放寬對互聯網的管制和約束,通過增強互聯網技術創新,充分利用現代化資源為互聯網提供支撐,合理配置市場資源,建成適合本國發展的國際貿易創新結構與框架。
以供給側改革為條件優化國際貿易
大力推進國際貿易創新與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近年來我國國際貿易開始下滑,迫切要求做好國際貿易供給側改革。確保跨境電商產業建設,在傳統國際貿易營銷的基礎上深化互聯網貿易營銷與發展,從而為國家經濟建設開辟更好的道路。針對跨境電商監管模式和傳統產業之間的差異,各個監管單位必須充分運用已有的方式與途徑規范跨境電商企業建設,同時結合互聯網產業實情擬定適合電商發展的服務職能與行政監管,這樣才能為跨境電商產業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
傳統金融產業和國際貿易屬于獨立運營的兩個領域,雖然兩者也互相往來,但缺乏整合協調。在國際市場格局與競爭力度不斷增強的當下,企業競爭力度正在減小,以聯合企業為特征的國際競爭格局正在形成,從而建成適合國際貿易競爭的產融聯合整體。產融聯合整體必須從國際貿易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出發,結合控股形式與渠道,加快兩者的融會貫通。就發達國家貿易發展來看: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融合是大勢所趨,兩者融合會將參與產融聯合體的利益最大化,從而不斷提高產融聯合體的配置效率和資源收益。鑒于此,金融監管要適當放松對網絡金融機構和各種金融部門的牌照發放范圍,加大對跨境電商單筆貨物的支付限額與金融整合,從而提高國際貿易整體實力與競爭水平。針對國際電商業務交易信用問題,在融匯金融業務和實體產業期間,形成跨境交易信譽數據庫,以此評判交易者的信譽水平,給予可靠的跨境授信額度與交易方式,維護金融系統跨境交易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推進國際商務貿易業務持續、穩定、繁榮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參考文獻】
①楊楚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中小企業發展國際貿易的思路和策略》,《時代金融》,2016年第24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