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站在人類發展命運的立場上作出的戰略判斷和總體部署,體現了熾熱的民生情懷。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的論述展現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和深切關懷。近日,人民論壇編輯部采訪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了討論,現將部分專家精彩觀點系列摘錄如下。
全國政協副主任委員葉小文:綠色,既是發展途徑的必然選擇,也是發展途徑的深刻變革。超越西方工業文明,拓展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力發展空間和文化發展空間,尋求生態文明范式下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魏復盛: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出現的“美麗中國”無疑是最能激起全社會的共鳴、最受老百姓歡迎的詞。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說到底,這也是老百姓對美麗“中國夢”的共同追求。“中國夢”看似很宏大,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每天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生活質量越來越高,過得既幸福又健康,這就是百姓心中的“夢”。
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副所長范明志: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了最真實的人民性。他指出,環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來看待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就是人民的事業,從而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證。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教授俞可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實現生態治理現代化,這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在“十三五”時期,要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生態治理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緊迫性,不僅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與否,而且關系到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成敗。
責編/孫垚 谷漩(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