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建國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武漢晴川學院教授
經過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發展,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偉大時代,新時代需要新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時而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由“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構成,是一個內容完備、意蘊豐富、邏輯嚴謹、內在統一的科學體系。這一新思想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具有全方位、多層次的歷史作用。
民族復興的價值目標引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追求。民族復興貴在凝魂聚力,重在價值引領。價值引領是民族復興最精微、最深沉、最強勁的內在精神動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標志,亦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更是當下為之奮斗的價值目標。在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中,這些價值目標具有凝聚民族靈魂、聚集民族力量的引領功能。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價值目標,是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中華民族的最大共識,既超越了各民族具體目標的差異性,又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緊密契合,與現實相聯系,是各民族創造“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價值追求,具有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仰規范功能。信仰是實踐主體對某種價值目標極度信服、尊崇和遵從,并以之為一種行動準則的精神活動。它表現為人們對其認定的、體現著最高生存價值的某種對象的由衷信賴和執著追求。正是這種由衷信賴和執著追求,生成了信仰者持久而強勁的精神動力。信仰規范實質上是一種精神規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
中國社會倡導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是理性的、科學的、可實現的信仰,是具有層次差異并相互銜接的信仰體系。就其內容而言,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現實理想;就其時空效應來說,共產主義是最高層次、最持久的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宏偉而遠大的信仰,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具有最大共識性、普遍性和現實性的信仰。社會主義現代化信仰與共產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是緊密相連的,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仰的現實途徑和具體道路。因此,信仰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國當下正在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壯麗事業。從這個意義上講,共產主義信仰正在實現的過程當中。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前行有方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目標,凝聚著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的力量,引領著中國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具有同等的信仰規范功能。“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共同建設發展。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是“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目標,它們共同構建起了中華民族信仰的精神家園,實質上亦成為了文化自信的核心意蘊。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文化自信的核心意蘊上揭示和闡述社會主義現代化價值目標的文化屬性,更加彰顯其科學性、價值性和實踐性;亦更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合理性、人民性和正義性。遵循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目標,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實踐主體的自覺能動性,是引領全體國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遵循。每個個人、每個單位、每個行業、每個民族和每個地區,如果都確立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價值目標,就會目標一致、步伐協調,組織起浩浩蕩蕩的隊伍,開展起轟轟烈烈的現代化運動,形成“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壯闊局面,形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著共產主義理想進發的巨大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