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其重要標志之一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著經濟發展理念的轉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新階段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建設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經濟發展新階段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這一基本判斷出發,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筆者認為,盡管該論斷與經濟新常態在內涵上基本相同,但是用高質量發展階段概括當前經濟轉型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更為科學。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則是新發展階段要實現的戰略目標。
現代化經濟體系特指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以實現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發展和轉變為目的,基于中國實際而構建的更高質量、更高效益的新經濟形態。新經濟體系建設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做優、做強、做大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通過嵌入全球價值鏈低端環節和工業化加速發展,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制造業的崛起不僅創造了“中國奇跡”,而且在從低端向中高端轉型發展過程中引致的中間產品、裝備制造和服務業發展方面的創新需求成為新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創新型國家建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戰略支撐。如果說通過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那么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中國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方向則是從低端走向高端的提升。無論是產品還是產業結構的高端化,都要依靠科技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因此,創新型國家建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
通過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30多年中,“三農問題”和區域發展的不協調一直是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就是處理好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協調區域發展則是對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做出的回應,這兩個方面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也是今后要實現的重要目標。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制度保障。與傳統工業經濟不同,現代化經濟體系屬于知識經濟和創新經濟,需要新的動力和機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是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的新機制。
建設適應中國經濟新發展需求的對外開放體系。過去的對外開放更多地強調“引進來”,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技術創新,“走出去”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
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五個方面的內容看,創新驅動是根本。無論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還是區域協調發展和推動對外開放,最終的依托都是國家和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和有效科技供給能力的提升。
充分發揮創新的引領作用
從2006年開始,建設創新型國家被列為國家戰略。此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也被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2012年之后,圍繞著創新驅動發展,國家先后出臺了包括“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雙創”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在內的系列規劃和戰略。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從創新型國家建設十年的經驗看,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已經充分顯現。尤其是逐漸破解了制約中國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升級的技術外源、服務業發展滯后、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和政策體系不配套四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以創新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活動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逐漸使內生型技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例如,經過十年的努力,無論是包括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品在內的制造業領域,還是包括大數據、云計算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興產業領域,技術自給率都大大提升。
其次,為了突破傳統零售批發和供應鏈系統對制造業升級的制約,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企業把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零售和供應鏈服務,推動了中國電子商務經濟體的爆發式增長。短短十年時間,基于互聯網商業基礎設施的技術變革所引發的零售業革命,通過不斷向生產型服務業和制造業的滲透,正推動中國經濟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
第三,創新主體的多元化和新型混合組織的發展,創新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之間的創新系統失靈現象正在逐漸消除。創新主體的多元化不僅表現為創新型創業活動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且表現為創業型科研院所和創客群體的涌現。創新型經濟是基于人力資源開發的經濟,而知識產權保護則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前提和基礎。創新主體的多元化及其互動中形成的新規則,正在改變資源配置的機制和制度結構。
第四,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雙創”示范基地建設為代表,構建創新創業環境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新取向。創新生態系統,尤其是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構建創新創業環境的重心。為了激發企業家精神、促進新知識的創造及其商業化,政府在培育創新生態系統方面的關鍵作用是集聚創新資源和有效地促進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和知識重組。
把創新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有著更深遠的內涵。從近年經濟發展的歷程看,創新不僅是一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的根本驅動力,更為重要的是,伴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而沉淀的創新能力、制度結構和文化形態才是一國軟實力、硬實力和影響力的真正體現。在知識經濟時代,作為經濟新形態,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高度開放的,所創造的制度和文化同樣是有活力的、開放的和包容性的。
【本文作者為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院長】
責編:李 懿 / 趙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