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頂層設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舉措,是我國為世界制定的一項具有東方智慧的發展方案,是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的偉大探索。“一帶一路”倡議著眼于搭建全球化平臺,致力于各國共同繁榮發展,逐漸成為沿線各國人民共同的追求。“一帶一路”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探索和實踐,也是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以“一帶一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展現了中國領導人面向未來的長遠眼光和歷史擔當,彰顯了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對全球治理的重要貢獻。
以“一帶一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面臨一些挑戰
地緣政治方面的挑戰。在國際社會發展中,地緣政治直接關系到各個國家的合作關系。雖然我國地處亞歐大陸的東端,與很多國家為鄰,擁有廣闊的市場,具有推行“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條件。但是“一帶一路”參與國屬于新興經濟體,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較薄弱,各國之間的地緣政治關系也較為復雜,矛盾比較突出。例如部分區域的海盜活動十分猖獗,直接威脅到沿海線路運輸的安全。此外,“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國家之間的利益需求、文化差異巨大,這些都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國家競爭方面的挑戰。隨著國際競爭的白熱化,部分國家考慮到本國的經濟利益,對“一帶一路”倡議秉持警惕態度。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經濟快速發展,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崛起高度警惕,外交戰略不斷調整,試圖提高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此外,“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極大增強了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個別亞洲國家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政策也保持著警惕的態度。
經濟合作方面的挑戰。與二戰后美國支持歐洲發展的馬歇爾計劃不同,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合作共贏、實現共同繁榮發展為目標,實質是讓周邊國家、地區與我國共同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據研究表明,過去幾年我們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15%左右,這極易給我國經濟安全埋下隱患。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實現“政通人和”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置身于世界事務外。“一帶一路”把中國發展同沿線各國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與世界夢銜接起來,推動沿線各國聯動發展。各國在此過程中將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從而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礎。
各國、各地區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良好的合作環境和氛圍。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梢哉f,‘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我國應通過媒體渠道充分將“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和內在價值傳播出去,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意義以及相關政策進行詳細解讀,引導人們科學評價、理性發聲。此外,我國還應注重國家形象的塑造,展現出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與風范,徹底打消周邊國家、地區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擔憂,達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堅持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之路。
要充分調動各國力量,整合現有發展優勢,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保證產業鏈條有序銜接、穩定運行,提高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希望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一批重點合作項目在沿線國家落地,馬來西亞東部沿海鐵路項目和印尼美加達衛星新城項目合同額雙雙突破100億美元,這讓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沿線國家迎來了發展契機。
要開展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了解各方的文化與習慣,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相互學習借鑒,取長補短,為進一步交流合作發展打下基礎。根據周邊國家的風俗習慣與歷史文化共同協商、制定科學合理的合作模式,保證各國之間的合作順利進行,共同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實現互利共贏。
加強內部建設,優化戰略布局
“一帶一路”倡議是否能夠有序進行,關鍵在于各國是否具備強大的內部實力作為支撐。要想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在深入研究討論與謹慎分析論證的基礎上綜合考量,科學規劃,合理設計。充分發揮商會、行會等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經貿合作中的職能效用,商討發展模式和路徑,調研了解各國貿易和市場狀況,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數據支撐。此外,國家決策機構還需參考商會與行會的建設經驗,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建言獻策,對“一帶一路”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利用企業等社會組織的智慧和力量,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政策、規則制定、風險與可行性評估等內容,制定符合各國利益的細則與條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制度支撐。
“一帶一路”東聯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跨越高山深海,正在逐步構建世界上最壯美的經濟走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來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外界反響很大,各方都在響應。各方之所以反映強烈,主要是因為這個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過程中,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協同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充分展示了負責任大國的風范與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共鳴,成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美好夢想互融互通的紐帶和橋梁。以“一帶一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正在逐步得到世界各國的支持與認可。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鄧秀林:《論“一帶一路”倡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新理念》,《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②張輪:《文化教育交流如何“帶路”》,《神州學人》,2017年第5期。
③趙可金:《通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帶一路”》,《當代世界》,2016年第6期。
責編/劉芋藝 趙橙涔(見習) 美編/王夢雅
“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頂層設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舉措,是我國為世界制定的一項具有東方智慧的發展方案,是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的偉大探索。“一帶一路”倡議著眼于搭建全球化平臺,致力于各國共同繁榮發展,逐漸成為沿線各國人民共同的追求。“一帶一路”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探索和實踐,也是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以“一帶一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展現了中國領導人面向未來的長遠眼光和歷史擔當,彰顯了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對全球治理的重要貢獻。
以“一帶一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面臨一些挑戰
地緣政治方面的挑戰。在國際社會發展中,地緣政治直接關系到各個國家的合作關系。雖然我國地處亞歐大陸的東端,與很多國家為鄰,擁有廣闊的市場,具有推行“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條件。但是“一帶一路”參與國屬于新興經濟體,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較薄弱,各國之間的地緣政治關系也較為復雜,矛盾比較突出。例如部分區域的海盜活動十分猖獗,直接威脅到沿海線路運輸的安全。此外,“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國家之間的利益需求、文化差異巨大,這些都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國家競爭方面的挑戰。隨著國際競爭的白熱化,部分國家考慮到本國的經濟利益,對“一帶一路”倡議秉持警惕態度。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經濟快速發展,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崛起高度警惕,外交戰略不斷調整,試圖提高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此外,“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極大增強了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個別亞洲國家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政策也保持著警惕的態度。
經濟合作方面的挑戰。與二戰后美國支持歐洲發展的馬歇爾計劃不同,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合作共贏、實現共同繁榮發展為目標,實質是讓周邊國家、地區與我國共同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據研究表明,過去幾年我們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15%左右,這極易給我國經濟安全埋下隱患。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實現“政通人和”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置身于世界事務外。“一帶一路”把中國發展同沿線各國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與世界夢銜接起來,推動沿線各國聯動發展。各國在此過程中將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從而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礎。
各國、各地區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良好的合作環境和氛圍。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梢哉f,‘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我國應通過媒體渠道充分將“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和內在價值傳播出去,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意義以及相關政策進行詳細解讀,引導人們科學評價、理性發聲。此外,我國還應注重國家形象的塑造,展現出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與風范,徹底打消周邊國家、地區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擔憂,達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堅持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之路。
要充分調動各國力量,整合現有發展優勢,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保證產業鏈條有序銜接、穩定運行,提高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希望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一批重點合作項目在沿線國家落地,馬來西亞東部沿海鐵路項目和印尼美加達衛星新城項目合同額雙雙突破100億美元,這讓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沿線國家迎來了發展契機。
要開展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了解各方的文化與習慣,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相互學習借鑒,取長補短,為進一步交流合作發展打下基礎。根據周邊國家的風俗習慣與歷史文化共同協商、制定科學合理的合作模式,保證各國之間的合作順利進行,共同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實現互利共贏。
加強內部建設,優化戰略布局
“一帶一路”倡議是否能夠有序進行,關鍵在于各國是否具備強大的內部實力作為支撐。要想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在深入研究討論與謹慎分析論證的基礎上綜合考量,科學規劃,合理設計。充分發揮商會、行會等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經貿合作中的職能效用,商討發展模式和路徑,調研了解各國貿易和市場狀況,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數據支撐。此外,國家決策機構還需參考商會與行會的建設經驗,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建言獻策,對“一帶一路”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利用企業等社會組織的智慧和力量,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政策、規則制定、風險與可行性評估等內容,制定符合各國利益的細則與條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制度支撐。
“一帶一路”東聯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跨越高山深海,正在逐步構建世界上最壯美的經濟走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來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外界反響很大,各方都在響應。各方之所以反映強烈,主要是因為這個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過程中,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協同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充分展示了負責任大國的風范與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共鳴,成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美好夢想互融互通的紐帶和橋梁。以“一帶一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正在逐步得到世界各國的支持與認可。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鄧秀林:《論“一帶一路”倡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新理念》,《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②張輪:《文化教育交流如何“帶路”》,《神州學人》,2017年第5期。
③趙可金:《通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帶一路”》,《當代世界》,2016年第6期。
責編/劉芋藝 趙橙涔(見習)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