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縣扶貧六項舉措
立足實際,打造精準扶貧載體。鄆城縣堅持把用好外力、建好載體,作為吸納貧困群眾就業的關鍵。在全縣4.1萬名貧困群眾中,有11754名具有勞動能力。為幫助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2016年5月,由縣委常委部門率先示范帶頭,33個省派第一書記、12個市派第一書記、6個市“雙聯雙創”部門單位、66個縣直單位部門、22個鄉鎮和40家“兩代表一委員”企業、20家工商聯重點企業、20家規模以上重點企業開展援建扶貧車間行動,利用村小學舊址、原村級活動場所和村頭建設用地,共建設扶貧車間627個,其中縣直部門單位援建84個、鄉鎮街區自建33個、財政投資建設458個、企業捐建50個,覆蓋了91%的行政村,可吸納就業2.1萬人,帶動6831名貧困群眾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
選準產業,增強脫貧攻堅支撐。為確保扶貧車間長期、持續發揮作用,2017年4月5日,在全國率先制定下發的《鄆城縣扶貧車間建設方案》文件中,將環保和土地規劃理念引入扶貧車間,確保扶貧車間用地符合規劃、扶貧車間產業符合環境保護和群眾利益,按照就業門檻低、增收效果好、產業發展穩定、方便群眾靈活就業的標準,選擇市場前景廣闊、產品需求穩定、能夠保障貧困群眾長期、穩定就業的一批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鄉村布局,召開企業與扶貧車間對接會23次,入駐勞動密集型項目459個,發展服裝加工、酒類包裝、玩具加工、電子元件加工等11個產業門類。同時,不斷優化扶貧車間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逐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的產業化車間,實現了扶貧車間與產業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方便了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保障了持續穩定增收。
財政扶持,強化脫貧攻堅保障。按照《山東省項目管理辦法》規定,將部分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到貧困戶,入股到扶貧車間,用于扶貧車間基礎設施建設或設備購置,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確保扶貧資金權益、扶持措施落實到戶,確保投入資金收益真正歸貧困戶所有;深入實施小額信貸工程,扶貧車間承租企業每吸納一名貧困群眾就業,將為其提供5萬元的“富民生產貸”貼息貸款,鼓勵貧困群眾申請“富民農戶貸”,入股、承租扶貧車間。同時,對于2016年度縣直部門單位援建的扶貧車間,縣財政專門列支資金600萬元,按照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標準,每個車間補助5萬元;2017年度建設扶貧車間由整合的涉農資金、企業和愛心人士捐獻資金和東西扶貧協作支持資金進行建設,切實提高扶貧車間覆蓋率,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穩定就業。
政策支持,提升脫貧攻堅力度。扶貧車間優先享受扶貧貸款貼息政策和小額信貸政策,對扶貧車間建設運營實行租金、稅費、用地、供電優惠。同時,對吸納貧困群眾務工較多的扶貧車間,給予一定的崗位、培訓補貼。在充分利用上級政策、資金基礎上,積極開展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投身家鄉扶貧開發事業的歸雁車間發展模式,創新探索出“返鄉創業+扶貧”的脫貧新路子。搶抓全國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機遇,建立全覆蓋的鄉村兩級返鄉創業服務站點和完備的返鄉創業人才庫、項目庫和專家庫;在北京、深圳等17個大中城市設立返鄉創業服務站;設立扶持返鄉創業基金,提供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認真實施各類政策性補貼,依托扶貧車間、大型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全縣共吸納6000多名貧困群眾就業,實現了由“獲得式”扶貧到“參與式”脫貧的轉變。
技能培訓,激發脫貧攻堅活力。通過精準識別,篩選出具有一定勞動能力、有就業愿望的11754名貧困群眾予以登記造冊,全面掌握他們的勞動技能需求、就業意向等有關信息,將扶貧車間作為就業技能培訓課堂,整合扶貧、商務、人社、農業、殘聯等部門資源,開展多層次培訓活動,累計培訓368期、2.6萬人次。
服務群眾,助力脫貧攻堅實效。為充分發揮扶貧車間就業載體作用,規劃建設的扶貧車間建設距村頭不超過200米,貧困群眾用工占比達到30%以上,為車間安裝了空調、取暖設備,配備消防器材和醫藥箱,改善工作環境、完善防護措施,健全管理制度與人才培養機制,保障貧困群眾進得去、留得下、干的長,進一步增強了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確保“扶貧車間”出實效,貧困群眾得實惠。
鄆城扶貧車間經驗啟示
轉變群眾觀念。貧困群眾在扶貧車間就業,消除了安于現狀、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增強了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志氣和依靠自己的雙手主動參與脫貧、積極增收致富的決心,形成了貧困群眾理解、參與、支持脫貧攻堅的良性互動,實現了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促進基層黨建。扶貧車間和分布式光伏電站為村級固定資產,產生的租金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問題,提高了帶動脫貧和幫扶貧困戶能力,增強了村級黨組織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實現了“抓黨建、促脫貧”的有機統一。
提升企業效益。企業向鄉村布局、入駐扶貧車間,解決了企業勞動力不足、價格偏高問題,提升了企業市場競爭力。同時,進一步擴大了企業規模,提高了生產能力,加快了企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步伐。
激活農村經濟。扶貧車間發展了農村二產三產,帶動了一產和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步伐,通過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將第二、第三產業附著其上,逐步使原本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變身為綜合性的“第六產業”,讓貧困群眾分享到二三產業增值帶來的收益,進一步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增加和諧穩定。扶貧車間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提供了平臺,使留守兒童不再遠離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婦女有了工作,增加了群眾的幸福感,改善了農民精神面貌和社會風氣,促進了農村穩定和諧。
責編:趙鑫洋 / 張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