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陽光“掙錢”
近年來,漢能通過聚焦光伏扶貧,成立專項扶貧工作組,創新推出新型扶貧模式,以農業扶貧模式、分布式電站扶貧、整村扶貧等模式為主要方式,不斷開拓薄膜太陽能扶貧市場,利用先進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可以連續數十年產生穩定收益,為貧困戶創收,緩解其生活壓力。
以其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文殊村的光伏扶貧項目為例,文殊村67歲的貧困戶于海珠是文殊村6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家有7畝地,孩子在外打工,老伴兒身體有殘疾,自己年事已高同時因患病而難以應付繁重的農活,使于海珠的生活愈發艱難。而光伏扶貧項目的設立,則有效應對了他生活的困境。按全年平均值進行測算,安裝3kw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板每天可平均發電大約11.6度,年發電4264度左右。以目前嘉峪關市光伏扶貧項目上網電價每度電0.8元計算,預計每年可以給于海珠帶來3411元的收益。安裝這24塊薄膜太陽能電池板,一共花費了3萬元,但是于海珠沒有掏一分錢。嘉峪關市扶貧辦使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每個貧困戶補貼15%,漢能光伏給予貧困戶10%的優惠,由雄關富民互助合作社補貼15%,其余60%則可辦理小額扶貧貸款,每戶貸款1.8萬元。項目前五年收益優先用于償還小額扶貧貸款,之后便全部歸貧困戶所有。
國家級貧困縣山西省永和縣,將薄膜太陽能和當地的傳統產業紅棗種植融為一體。這是國家光伏扶貧政策出臺以來,全國首家將光伏技術與農業相結合的扶貧項目。紅棗薄膜太陽能大棚除利用頂部發電外,棚下還可開展林下經濟,提高復種指數,改善種植模式。
“輸血”不如“造血”
自2014年國家出臺光伏扶貧政策以來,漢能通過農業扶貧、分布式電站扶貧、整村扶貧等主要扶貧方式,與多地攜手,建立起多層面、立體化的“薄膜發電+光伏扶貧”合作模式,形成規模效應。截至2016年末,漢能在全國12個省份近30個市縣級開展光伏扶貧,簽約項目130個,總裝機容量超過300MW,涉及戶用屋頂、村級電站、農業大棚等。預計每年可幫助近10萬貧困戶平均增收人民幣3000元。漢能這種“造血式”扶貧,充分利用了閑置的屋頂資源,建設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實現了扶貧開發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此外,考慮到光伏扶貧的市場主要在農村,且大部分光伏發電報裝客戶都是普通居民,對電氣專業知識的了解僅停留在安裝人員的簡單解釋層面,扶貧電站的后續運行可能會存在一定風險。為此,漢能不僅根據各個地方的屋頂狀況,加強安裝設計、技術和質量監督管理;還對貧困戶進行安全用電宣傳,對電站進行安全檢查,以保證貧困戶安全地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責編:趙博藝 /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