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毛片子-黄色美女免费网站-黄色美女网站-黄色美女网站免费-亚洲 国产 图片-亚洲 [12p]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建設面向未來的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摘要】自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創新大國,目前正邁向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陣營。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科技創新強國的引領戰略、構建科技創新強國的支撐體系、打造科技創新強國的良好環境,是中國邁向科技創新強國的關鍵。

【關鍵詞】科技創新強國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戰略引領  國家創新系統  雙創環境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2.005

戰略堅定、制度創新、創新成效初顯,中國邁入科技創新強國陣列

“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國家力量的核心支撐是科技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明確提出要“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并做出了“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建設科技創新強國”的偉大戰略是我國近年來重大的國家戰略之一,是在新的發展階段確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國制造2025》等相繼開始全面組織實施。與此同時,努力促進科技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①,推動以科技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全面推進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出臺促進創新發展的相關政策、舉措和法律法規等,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和落地營造良好的政策、社會、經濟和法律環境。

過去的一年,微觀粒子世界和大科學工程的基礎研究工作成功地持續展開,超級計算機、量子通信衛星、載人航天火箭、商用大飛機、港珠澳跨海大橋等大型工程的成功實現或即將竣工,以華為、格力、航天、中鐵、大疆、海爾等為代表的國際領先的創新企業和創新品牌逐步凸顯,以及現代商業翹楚阿里巴巴、騰訊基于互聯網的平臺經濟和社交經濟上的突出成就引人注目。近年來,中國創新事業的發展創造著一個個耀眼的奇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顯現出強大的活力,中國正從全球的創新大國邁向創新強國。研究表明②,中國的創新指數在2008年之后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若將這種趨勢進行外推,可預估未來30年我國的創新能力將會大幅提升,有望建成創新型國家。基于2016年“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追趕指數③”(圖)的分析可以看出,該指數在2000年前發展緩慢,2000~2007年處于“加速階段”的明顯提速階段,在2008~2013年的“穩步發展階段”出現小幅波動后繼續穩步增長,至2013年已達0.460。20年來,我國不斷追趕科技強國腳步的努力成效已經逐步凸顯,創新能力取得了長足進步,逐漸縮小了與美國等創新強國的差距。這些都說明,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求驅動下,中國在2016年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根據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GII指數)的報告,中國的綜合排名為25位,其中創新質量排名第17位,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位列第一,并進一步縮小該群體與高收入群體間的差距,也是唯一在創新質量得分上顯示出與高收入經濟體類似平衡的中等收入經濟體④。2017年公布的中國國家創新指數排名提升至第十七位,比2016年提升1位,處于第二集團領先位置⑤。展望2049年,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將成為名列世界前三的科技創新國家。“百年科技創新強國夢”應是指導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科技、經濟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最核心戰略。

 

 

 

 

 

創新體系分散、區域創新不均衡、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研發投入不足,制約中國的創新發展

雖然創新發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是面對一日千里的科技發展現狀和知識經濟社會,仍存在一些制約中國創新發展的因素。

宏觀來看,制約我國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創新系統建設不完整、不健全。科技系統對創新驅動發展發揮了主導作用,經濟、金融、貿易和教育體系在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仍不夠主動積極。只有實現科技、經濟、金融、貿易和教育的協調共同發展,并構成國家創新系統的核心部分,才能提高創新資源的使用效率,解決創新成果的經濟轉化率低下的問題,推動我國科技創新進入由“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的躍升期,實現“經濟發展穩中求進、生態質量逐年上升、社會發展持續改善”的發展目標。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經濟發展尚未真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換到依靠創新驅動的軌道,一個完善的國家創新系統需要實現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的結合。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的協同關系,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⑥

區域發展不均衡、不協調,是制約我國創新發展的第二因素。對2016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研究表明⑦,北京市憑借其獨特的政治優勢、人力資本優勢,創新能力遠遠領先于其他省份。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天津這5個省份經濟發達,資源較豐富,創新能力強。重慶、河南、四川、湖南、陜西、湖北、安徽、山東、福建和遼寧這10個省份的創新能力一般,還需要加大創新投入,改善創新環境。云南、貴州、廣西、黑龍江、新疆、寧夏、甘肅、青海、內蒙古、吉林、山西、江西和河北這13個省份的創新能力較為落后,創新創業環境較差,需要更加重視創新活動,增加創新投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并且長時間培育支持。與2015年相比⑧,北京和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天津這6個省份的創新能力依然處在第一和第二類,而第三類、第四類的個數從14和9分別變為10和13,創新能力在不同區域的差異性仍然非常明顯,還有緩慢增大的趨勢。

產業核心技術缺乏,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很多產業還處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仍然困擾著創新驅動發展。雖然我國在儀器儀表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等方面的創新能力持續領先,表明我國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但是,我國農副食品加工業、家具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等這些涉及民生的消費品的創新水平很低,創新成效明顯不足⑨。加強涉及民生的消費品科技創新能力,是今后工作的重點。同時,2017年初成立的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讓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共同受益,加快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促進核心技術的民用化和升級化。總之,產業核心技術不能自動獲得,核心競爭力的打造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時期的知識、技術、人才和研發的投入和積累。

研發強度不足,制約創新主體的突破發展。以我國制造業為例,各產業R&D經費強度在2013~2015年整體表現為持續上升趨勢,但上升速度緩慢,R&D經費強度總體較低,除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高于2%,其余均低于2%;R&D經費強度高于1%的產業還有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其余19個產業的R&D經費強度均低于1%。表明我國各產業總體創新能力仍然較低。在研發結構上,中國的研發投入更側重于應用型研發和發展,用于基礎研發的投入較少⑩。今后應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增加研發人員,更加注重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對經濟結構轉型和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為提高產業核心技術的發展奠定基礎。

戰略引領創新體系提升,引領中國邁向科技創新強國

明確創新頂層戰略設計,引領科技創新強國之路。自主創新與體制創新是科技創新強國戰略的核心根基。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備的產業體系、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與互聯網時代創新效率的提升相結合,為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能夠有效結合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一方面,科技創新戰略必須從跟隨到引領,從引進集成上升到自主原創,中國的科技創新必須立足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立足核心能力的完整建立、立足核心技術的充分占有,研究“非對稱性”趕超戰略和措施?。從自主研發到自主創新,從自主創新到自主可控,中國的科技創新主題詞是引領,引領詳指指引未來、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領袖。其中,自主可控將彰顯愈加重要的意義。在自主創新過程中,我們同時還整合運用了全球科技資源,但在自主可控的過程中,我們要研發出更多改變世界的產品和服務體系,并形成國際標準和國際專利,其中,實現國家“重產業”領域(如芯片、軟件、醫藥、儀器設備、基礎材料、種業等)的關鍵核心技術可控,是實現引領創新的重要標志。另一方面,要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的“雙輪驅動”,兩方面要相互協調、彼此配合、持續發力。在政策設計和戰略制定時,要不斷改革創新支撐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要調整一切不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生產關系,統籌推進科技、經濟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活力。

開放協同是科技創新強國戰略的重要引導。中國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構建全球協同創新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因為隨著創新投資規模的逐步提高和國際化開放水平的提高,全球知識流動和知識溢出效應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要鼓勵有條件的省市和科技創新中心與國外相關資源合作。一方面,支持企業建立全球創新網絡,提高海外知識產權運營能力。以衛星、高鐵、核能、超級計算機等為重點,推動我國先進技術和裝備“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鼓勵外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實現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促進創新資源的雙向開放和多向流動,提高中國對創新資源的全球配置能力,最大限度利用整合好全球創新資源;另一方面,也使中國通過開放式創新和協同發展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體系,進而逐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和話語權,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通過主動共同應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以及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和“一帶一路”倡議等途徑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力爭成為若干重要領域、重要規則、重要標準的參與者、制定者和引領者。

責任發展是科技創新強國戰略的重要目標。科技創新驅動著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中國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國家能力作為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已經不單純聚焦于經濟實力的提升,更需要結合中國發展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時空背景?,并在科技創新與社會進步的各個領域,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西方科技創新思維過分強調市場驅動和經濟需求導向,忽視了科技創新對于社會發展、人文關懷的關注?。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科技創新強國的永續發展不僅僅聚焦創新本身的技術可行性與先進性、經濟效益與效率,同時考慮創新的道德倫理可接受與社會期望滿足,最終實現創新引導的公共價值創造?。

構建多層次國家創新系統,支撐科技創新強國建設。宏觀政策方面,為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實現發展動力和方式的根本轉換奠定了更加堅實有效的體制基礎。在科技體系內部,加強基礎研究、核心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和創新的三者聯動,進一步促進基礎研究、工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有效連接,為此,一方面繼續促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官產學研金協同創新機制,另一方面建設若干國家重大創新基地,保持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的聯動。在國家科技計劃管理體系中,加強基礎研究基金、重大研發基金和技術創新引導基金的有效配合。單純突出科技工作,對創新型國家建設而言還不夠完備。經濟、金融、貿易、教育與科技的整合,才是未來國家創新系統發展的關鍵。科技工作只有充分融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并且得到智力資本(主要來自教育部門的配合)、金融資本和國際資本的大力支持,才能發揮更大的效能。同時,要在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全面實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同時實現能源資源的低消耗。同時,要加大對于創新的公共投資,在擴大短期需求的同時,促進長期增長潛力。在戰略上要持續重視研發投入和支出,以及對創新的各利益相關者的持久激勵,保障技術、資金的持續積累產生效果和創新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區域發展層面,要加強區域范圍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這也是國家創新系統建設的關鍵。北京、上海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水平與影響,對全國科技創新工作具有重要引領意義,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多有期待,要探索建成具有示范和引領效應的科學城和創新城。京滬之外的深圳和杭州,也將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活躍城市。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移民城市深圳,將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G20之后的杭州,憑借生態文明和“兩山文化”以及民營企業家強有力的持續創新能力,將會誕生更多的類似阿里的創新型企業,直逼現有的科教強市。全球科技創新的建設將會吸引更多創新要素的聚集,其帶動和產生的創新活動、產業發展等均具有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要鼓勵通過主要科技中心建設帶動更多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的發展,進一步重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各地區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時,要注意通過措施有針對性地彌補弱勢、發揮優勢。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創新資源和創新文化不同,因此需要結合實際制訂本地區的創新戰略。在當前階段,工業企業仍然是創新的主體,是拉動本地創新的最重要力量,政府要鼓勵企業加強R&D經費投入,為企業實施開放式創新搭建平臺。各區域要進一步加強對教育、研發的重視和高投入,為本地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基礎和創新動力,為原始創新和顛覆式創新提供良好的土壤和基礎。其中,東部地區應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力度,不斷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原創性技術創新能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努力改善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在加強研發投入的同時,注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政府要著重為企業的創新營造良好環境,促進產學研的合作,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提高區域創新能力。

產業提升層面,應該重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加速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尤其是放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重點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中國的科技創新正處在從外源性向內生性轉變的階段。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因此,要努力構建自主可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推進各領域新興技術跨界創新,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實現產業升級。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發展強大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制造業作為科技創新強國的主戰場,是中國從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是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的支撐,其建設也會對科技創新形成最大的“有效需求”,應有效整合延展不同領域、產業、行業和企業的生產要素,從而有效拉動相關基礎學科和核心技術的發展。以2017年首飛成功的國產大飛機為例,大飛機需要300萬~500萬的零部件,從縱向的產業鏈來看,其對產業鏈上下游包括研究設計、能源資源、生產加工、制造集成、信息技術、控制技術、制造技術以及金融、貿易等帶動效應巨大,橫向產業也涵蓋設計電子、信息、材料、機械制造、化工等,涉及幾百個學科和幾千項技術,大飛機的成功實踐對企業核心能力構建、產業核心能力突破和民機學科體系構建等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和“乘數效應”。

企業創新層面,要繼續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企業是國家創新系統的主要建設者之一,具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科技創新的堅強保障和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得以實現的微觀基礎主要在企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在大型和特大型企業(包括央企)中建設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是今后科技創新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若干關鍵產業建設強大的技術創新研究機構,將突破傳統的企業技術中心模式,強調體系機制的創新和人才成長環境的營造。在未來,國家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將與區域或城市創新體系一起,構成新一代國家創新系統。

具體來說,在企業創新投入方面,要積極鼓勵企業提高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經費在研發經費支出中的比例,提高創新能力。雖然近年來中國逐步注重基礎研究,相關研究經費總量持續增長(2015年達到670億元),但基礎研究在研發總投入的占比僅為4.7%,遠低于世界領先國家(如美國為17.6%,法國為24.1%,日本為12.6%等)。2015年,中國的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55%,遠遠低于美國的88%。在協同創新方面,要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合作,提高對院校科研的要求,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要積極地調動開發企業員工的領導力和創造力,使每個員工都能成為成功的創新者。在創新型企業構建方面,要構建基于核心能力的企業創新生態系統,注重知識管理和智慧企業建設,在有條件的企業增設企業首席創新官,培養富有使命感和創新精神的創新者。在創新文化方面,要進一步優化全員創新的氛圍,實現員工的工匠精神和創造力的同時提升。

長遠來看,要注重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結合,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引領重要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企業,集聚高端創新人才,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這些質量高、創新能力強的中國品牌是中國科技創新強國的形象化、具體化體現。要進一步強調市場創新,提高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能力。中國同時具備巨大的產業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要在以往強調供給側的產業創新的同時,重視需求端的市場創新。品牌是強大的無形資產,在國內巨大的消費能力支撐下,中國品牌將會發揮更大的價值,而且在中國企業走出去時,品牌的價值更加凸顯。同時,注重用戶創新,鼓勵用戶參與,甚至聯合開發新產品,既提高了產品的市場需求滿意程度,又增強了用戶的品牌忠誠度。

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打造良好創新氛圍與環境。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一方面,大力宣傳科學理性精神和創新誠信意識,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推動創新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倡導百家爭鳴、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允許科學研究和創新活動的自由探索和合理失敗,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和環境。另一方面,要盡快建立健全保護創新的法治環境,加快創新薄弱環節和領域的立法進程,保障創新者的合法權益。通過相關措施使創新者能夠有尊嚴、有保障地開展創新活動,提高創新績效。

實現引領性自主創新和國家發展的繁榮,最終要發揮全民創新創業的動力和活力。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激勵制度。堅持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落實以人為本,尊重創新創造的價值,激發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匯聚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創新也不能僅限于研發人員的參與。來自民間的用戶創新,將成為創新的新生力量。出自個人興趣和價值實現的領先用戶,將引領消費類產品的顛覆式創新,這是繼日本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一類更強調技術和發明的新的工匠精神。為此,在進行政策設計、戰略制定和激勵制度建立時,要從關注以科技人員的小眾為主的創新群體轉向關注小眾與大眾創新創業更多更有效的互動,鼓勵人人創新,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民間創新系統的建立和創新治理的社會參與機制的建設,是科技創新強國建設的新任務。同時,要關注樸素式創新(frugal innovation),創新與反貧困、創新與和平、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創新應對氣候變化、全球變暖等社會挑戰)、創新與人才培養等新議題,關注實踐中涌現的體驗經濟、社群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結合國家戰略,激發基層創新活力,獲得持久創新效益。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趙闖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路甬祥:《建設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新長征》,《科技導報》,2017年第35卷第1期,第5~6頁。

2《國家創新藍皮書:中國創新發展報告(20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3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追趕指數以美國2020年創新能力核心指標的預測值作為中國創新能力核心指標的目標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各指標賦權得到。6個指標為R&D經費支出、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研究人員全時當量、每千個就業人員中研究人員、三方專利數和每萬人研究人員專利數。

410[美]蘇米特拉·杜塔(Soumitra Dutta)、布呂諾·朗萬(Bruno Lanvin)、薩沙·溫施-樊尚(Sacha Wunsch-Vincent)編著:《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

5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6~2017》,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年。

6122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2016年。

7《國家創新藍皮書:中國創新發展研究報告(20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27~46頁。

8《國家創新藍皮書:中國創新發展研究報告(201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29~55頁。

9《國家創新藍皮書:中國創新發展研究報告(20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47~91頁。

1123《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發展綱要》,2016年。

13王仲偉、胡偉:《中國夢:大國崛起呼喚國家能力》,《管理世界》,2014年第1期,第2~7頁。

14“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思想觀點引自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

15Reinecke J, Ansari S. "When times collide: Temporal brokerag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markets and developme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58(2), pp 618-648.

16羅建波:《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的身份定位與大國責任》,《西亞非洲》,2014年第5期,第28~45頁。

17梅亮、陳勁:《責任式創新:源起,歸因解析與理論框架》,《管理世界》,2015年第8期,第39~57頁。

18胡鞍鋼、劉生龍、任皓:《中國如何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2015~2050)》,《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年第5期,第474~482頁。

19趙闖、陳勁、薛瀾:《用知識管理打造企業核心能力——從C919首飛成功看中國商飛的“雙屏創新”》,《清華管理評論》,2017年第5期。

20陳勁、趙闖、賈筱、梅亮:《重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從知識管理到價值創造》,《技術經濟》,2017年第9期,第1~9頁。

21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22[美]埃德蒙·費爾普斯:《大繁榮: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25Radjou N, Prabhu J. "Frugal Innovation: How to Do More with Less", The Economist,  London, 2015.

26聯合國全球千年發展目標: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

27引自陳勁觀點:《培養改變世界的創新者》,http://www.sem.tsinghua.edu.cn/news/xyywcn/4927.html。

責 編/馬冰瑩

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wer Geared to the Needs of the Future

Chen Jin

Abstract: Since the launching of the project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China has become a major global innovation nation, and is now catching up with the worl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wers. The Eighteenth Party Congress clearly put forward th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strategic support for improving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must be placed at the core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We must adhere to the path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key to ensuring that China become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wer include adopting a leading strategy, building a support system, and cultivating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at purpose.

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strategic guidanc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doubl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陳勁,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科技政策、技術創新管理、中國特色技術創新理論。主要著作有《國家創新藍皮書:中國創新發展報告》《科學、技術與創新政策》《創新管理》等。

[責任編輯:馬冰瑩]
標簽: 強國   科技創新   建設   世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精彩视频 | 美女脱了内裤打开腿让人桶网站o | 久久精品亚洲一级毛片 | 色久悠悠色久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 色婷婷激婷婷深爱五月小说 | 婷婷伊人| 乱爱妇乱子伦精品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国产 |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 悠悠影院欧美日韩国产 | 欧美综合激情 |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一级毛片国产真人永久在线 | 99久久精品国产免看国产一区 | 色爱五月天| 国产原创麻豆精品视频 |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 | 久久国| japanese无码中文字幕 | 六月丁香婷婷网 | 美女的胸又黄又www网站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91成人精品视频 | 欧美成人日韩 |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 | 91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曰韩一区二区不卡 | 亚洲性在线 |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 亚洲综人网 |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 成人午夜毛片在线看 | 色综合老色鬼狼天天 | 91精品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