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繪制全覆蓋“扶貧地圖”
眼下精準扶貧到了“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各地或多或少還存在貧困戶信息不精準、督查流于形式、扶貧干部“走讀”等問題。
地處安徽北部的亳州市,依托大數據,搭建脫貧攻堅信息服務平臺,對所有貧困戶精準定位,形成一張覆蓋全市的“扶貧地圖”。當地推出手機客戶端“亳州扶貧”,通過互聯網,把扶貧中的阻點、難點“一鍵公開”,既有利于推進扶貧工作,也便于監督扶貧過程中出現的形式主義等問題。
“高杰元,男,49歲,亳州市蒙城縣立倉鎮大李集村村民,家里3口人,因病致貧。”王林兵是亳州市蒙城縣立倉鎮大李集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在他的手機里,“亳州扶貧”是經常打開的客戶端,“很方便,想知道哪個貧困戶的情況,輸入姓名搜索一下,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一目了然,如果他家里有什么新變化,還可以隨時更新。”
目前亳州市仍有貧困人口23萬多,扶貧任務較重。在亳州繪制的這張覆蓋全市的“扶貧地圖”中,以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基本單元,形成基本信息、家庭成員、生產生活條件、收入情況、幫扶責任人、收入測算、幫扶措施、工作記載等完整的數據鏈。“扶貧地圖”不光是了解貧困戶信息,對于到基層幫扶的扶貧干部來說,它還是“打卡器”——保證有效出勤,防止“走讀”。
王林兵是市里的公務員,被安排到離家100多公里的大李集村駐村幫扶。“每天要進行2次手機簽到,必須在村部周邊5公里范圍內才能簽到成功,吃住在村,‘走讀’是不可能了。”王林兵說,管理除了嚴格,也很人性化,要離村外出,也只需通過手機提交離村報告,由相關部門進行審批。在王林兵的手機里,近期的簽到記錄、扶貧工作日志一目了然,可以隨時查閱。
精準定位的“扶貧地圖”還解決了扶貧督查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問題。亳州市扶貧局局長陳昭敏說,以前市里去縣里、縣里去鎮里督查檢查,經常是去提前確定好的貧困戶家里?,F在不一樣了,上級來督查,車開到什么地方,打開“扶貧地圖”,就能看到周邊有哪幾戶貧困戶、家里什么情況、電話號碼多少,還自帶導航,隨機點幾戶就去看了,甚至不用基層同志帶路。
從實踐來看,隨機抽樣解決了扶貧督查檢查“如何選點、咋定路線、督查什么”的問題,解決了扶貧督查中流于形式、不精不準的問題,實現扶貧督查不打招呼、不定路線、無須陪同、一督到底。
在“亳州扶貧”的措施落實模塊,還以錄音、圖片、視頻等新媒體形式,實時記錄幫扶措施落實情況,實現幫扶措施有據可查。在平臺系統中可以看到貧困戶養羊、養雞、種白芍、種牡丹的圖片,可以看到貧困戶危房改造前后的視頻,還可以看到各類補助資金發放的數據。
基層干部認為,將措施落實情況以視頻、圖片和數據形式呈現出來,不僅能及時掌握幫扶措施落實情況,還可以廣泛接受監督,拉近干部與貧困戶的距離,也增強扶貧工作的公信力。
陳昭敏介紹,客戶端分為內部版和公共版。內部版因為涉及貧困戶的詳細信息,只有管理部門和扶貧干部才能登錄使用,公共版則是面向大眾的,“群眾通過這個手機客戶端可以對扶貧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或者申請對貧困戶進行幫扶”。(記者 陳尚營)
吉林:產業扶貧變“輸血”為“造血”
發幾只羊、給幾頭豬、送百十只雞……在一些地方,扶貧還停留在給錢給物的階段,貧困農民養好了就賣錢“脫貧”,養不好就再想辦法,當年脫貧、次年返貧屢有發生。在“小生產”和“大市場”矛盾仍然突出,“一家一戶”小農經營風險較大的背景下,此種“輸血式”的產業扶貧雖然“熱鬧”,但持續發展動能不足。
吉林省洮南市位于國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大興安嶺南麓片區,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重。不久前,筆者在洮南調研發現,當地創新產業扶貧,以組建產業化專業畜牧企業整合扶貧財、物,將重度貧困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條中的探索值得思考。
洮南根據貧困程度、脫貧難度,通過公開評議將貧困戶分為一、二、三星,三星重度貧困戶占總貧困戶的10%以上。重度貧困戶的普遍特點是因病、因殘等喪失勞動能力,發展棚膜經濟等一般的產業扶貧并不適用。
洮南將用于重度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資金整合,組建圓夢牧業扶貧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為年育肥6萬只羊、屠宰50萬只羊的大型肉羊產銷一體化企業,每名重度貧困戶成為股東,享受分紅。在保障貧困戶權益上,洮南以鄉鎮為單位,成立18個席位的董事會和監事會,代表百姓對企業生產經營實施監管。
產業扶貧的出發點是變扶貧從“輸血”到“造血”,而實踐也證明,沒有產業帶動,難以徹底脫貧;缺少產業支撐,難以持續脫貧?,F代農業的產業化是龍頭組織將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有效組織起來,圍繞主導優勢產業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優勢是形成各環節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增加,收益合理、穩定。
但一些地方,產業脫貧變成一種“表面文章”,一個鄉鎮、一個村發展出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產業扶貧項目,雞鴨鵝、豬牛羊樣樣都要打造,一個項目不行就換另一個。產業扶貧“小散亂”和“看不準”的背后凸顯的是缺乏產業化理念,沒有做好“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準備。
產業扶貧如何走“深”。應該看到的是,從“公司+貧困戶”到“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我國很多地方利用當地優勢產業,探索出不同模式的產業扶貧路徑,很多農村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但在實踐中,不同程度凸顯出“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多,附加值低,這背后是觀念中更多考慮的是種植、養殖等初始環節,對配套的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缺少規劃,導致難以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鏈。放在精準扶貧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坐標”下看,更需要思考如何把產業扶貧中的產業做深、做強,為脫貧攻堅持續釋放動能。
洮南的探索正在于以現代農業產業化理念將重度貧困戶組織起來,集中力量打造一個當地有比較優勢的牧業企業,并從養殖到加大統籌布局產業鏈,實現一方面扶貧效果可預期,最大化重度貧困群眾的收益;一方面各類扶貧資金安全可控,為持續脫貧提供支撐。
產業扶貧的關鍵在樹立起現代農業產業化理念,將農村貧困群眾帶入到產業體系中。筆者相信,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如何增加有效供給的思考將加速推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也必將讓產業扶貧走得更“準”、更“深”。(記者 郭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