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強調,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近年來,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全面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打好鄉村善治“組合拳”,著力構建風清氣正的鄉村政治生態。
堅持自治為本,堅守紀律紅線
自治是鄉村治理體系的基礎。曾都區堅定不移推行全民自治,充分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召開好知情會議,變“要我參與”為“我要參與”。堅持問題導向,探索實施“村民知情大會”制度,從村務公開到財務公開,從惠農政策落實到產業扶貧項目開發,干什么由百姓來說話,怎么干讓百姓說了算。村民知情大會像一塊磁石,吸引村民積極主動參與村級事務,推進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履行好村規民約,變“要我守規”為“我要守規”。堅持推陳出新,聚焦百姓關注的村務公開、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婚姻家庭和鄰里糾紛調解、村莊環境整治等,建立“需求庫”與“供給庫”,贏得百姓的支持和參與。
實施好“雙提雙健”,變“要我努力”為“我要努力”。從2012年起,隨州市曾都區在全省率先實施以“提高保障水平,提升服務質量,健全管理服務機制,健全考核獎懲機制”為主要內容的“雙提雙健”工程,著力破解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區級財政每年列出55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村(社區)干部工作報酬。通過六年運行,切實解決村、社區干部責任與待遇不對等、服務能力不強、干好干壞一個樣等問題。
堅持法治為要,筑牢法律底線
法治是鄉村治理體系的保障。曾都區堅定不移地倡導全民守法,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發揮示范效應,變一枝獨秀為百花齊放。充分發揮龔店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示范效應,全區151個村(居)委會對標看齊,法治創建全面打響,農村廣大干部群眾的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有效發揮九口堰新五師廉政教育基地作用,組織鎮村干部開展警示教育,把好用權“方向盤”,系好廉潔“安全帶”。
發揮協同效應,變一己之力為群策群力。發揮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專業優勢,組建婚姻家庭、勞動爭議、醫患糾紛、環境污染等七大類調解委員會,建立區域性、行業性專業人民調解委員會49個,實現區、鎮、村三級調解平臺網絡全覆蓋,村(居)委會實現法律顧問全覆蓋。
發揮震懾效應,變等米下鍋為主動出擊。校長、院長、所長、站長、村長等“五小長”離群眾最近,其言行舉止直接關乎黨和政府的形象。把查處“五小長”“微腐敗”問題作為重要抓手,緊盯扶貧領域的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探索農村“小微權力”制度化、規范化、透明化運行的有效路徑,壓縮村干部權力任性空間,扎實推進農村基層專項巡察,嚴厲查處“鄉匪村霸”和涉黑“保護傘”。
堅持德治為領,對標道德高線
德治是鄉村治理的支撐。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設卻相對滯后,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與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依托農民講壇,變踩高蹺為接地氣。全國文明村——曾都區洛陽鎮龔店村從2005年起,每年開展農民講壇宣講,村里人講村里事,通過身邊看得見、學得到的平凡英雄和凡人善舉,宣揚見義勇為、創業致富、誠實守信、文明示范、孝老敬親的先進典型,積極發揮鄉賢作用,提升鄉賢教化鄉民、潤澤鄉風的能力水平。
依托文藝輕騎兵,變送文化為種文化。曾都區滿足廣大群眾求知求美求樂的需要,以區、鎮、村(社區)文化基層團隊為基礎,依托社會文藝團體,培養了一支支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隊伍,激活基層群眾文化活力,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依托理論下鄉,變“大鍋飯”為“烹小鮮”。群眾一經掌握理論,理論就會變成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曾都區組織理論宣講團下鄉巡回宣講,僅2017年宣傳就多達200多場,受眾達10余萬人,實現了理論宣傳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群眾被動接受到深度認可的轉變。
【本文作者為中共隨州市曾都區委書記】
責編:張盈盈 / 趙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