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博鰲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2018年4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主旨演講中,再次強調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的基本國策,再次宣布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宣布了若干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包括大幅放寬外資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其中的突出亮點包括,盡快落實放寬金融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盡快放寬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保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知識產權、降低汽車進口關稅等,特別是,對這些措施“將盡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
這些主動開放措施是中國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一以貫之的政策,在格局上自然甩了民粹主義、保護主義、以及“貿易戰”或者“貿易摩擦”一條街。問題是,這些主動開放的新格局、新舉措能否甩開“貿易戰”的現實糾纏?我認為,很可能不會,最多短期內稍有緩解,降低對方叫陣調門。
分析還是要回到問題的根源。美國升級與中國的貿易沖突,其短期目標在于特朗普的個人政治利益,他需要對其競選時的煽動性承諾有所表示,也需要為即將進行的中期選舉拉票;而其長期目標在于國際政治競爭,其實質還是在于美國對于中國崛起的遏制,從經濟角度而言,尤其是對中國未來之所系、同時也是美國未來之所系的高科技產業的遏制。
從其短期目標來看,中國主動擴大開放有以下幾個效果。第一,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特朗普政府的現實政治利益,這將有助于緩解其升級貿易糾紛的短期緊迫性。第二,降低了美國與中國進一步升級貿易糾紛的潛在邊際收益,因為中國已經擴大開放了,美國再能要到的進一步利益大幅下降。第三,同時提高了與中國開打貿易戰的潛在邊際成本,因為中國已經對全球開放,如果美國與中國打貿易戰而中國對等反制,美國將不僅無法享受到中國開放的好處,反而將在中國市場面臨來自其他國家的更激烈的競爭。第四,我國進一步占領全球化的道德制高點,加大了特朗普政府繼續不依不饒死纏爛打的輿論壓力。因此,我認為從短期來看會對中美貿易摩擦有所緩解,美國可能會降低調門。
但我們對這種短期效果也不可估計過高,而且從長遠來看,美國對中國遏制的目標不會輕易改弦更張,在經濟方面壓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目標更不會輕易放棄。這是因為,第一,這些措施不可能馬上對“減少美國1000億美元貿易逆差”起到效果,特朗普政府放出去的這個大話仍會起作用。第二,中國的這些措施很多都是以前便已公開宣布的,比如金融業開放、負面清單管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等。美國可能仍會抓住實施問題不放。第三,特別是事關高科技產業長遠發展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短期內改革措施不可能有實質性突破,美國不見到真章不會善罷甘休。第四,貿易問題之后,美國可能在經濟領域提出新的挑戰。而經濟領域以外的各種政治摩擦,預計也會逐步浮現。
經過習近平主席博鰲演講之后,中美貿易沖突已經進入全新階段。中國在如何應戰上,需要有新的思路。第一,需要盡快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各項擴大開放措施,擬定一條落實一條,不必等到全部擬定再一起落實,否則此次講話帶來的紅利很可能錯失。第二,需要進一步強化“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的原則,杜絕其不切實際的幻想。同時,這也會讓美方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緩和沖突的臺階。第三,現在對外資已經大幅度擴大開放,我們需要保證所有的開放措施優先對本國民營企業落實、至少是不能晚于對外資的落實,給本國企業至少同等機會。第四,就像筆者在《中美貿易戰:為何而戰?如何戰》一文中所強調的,睜大眼睛盯著貿易以外的潛在戰場,注重多部門協同,提前做好預案。美國這次從貿易上沒達到目的、也意識到中國在貿易上的反制實力,更可能促使美國轉移注意力到其他方面,在其他戰場尋找機會。
雖然筆者一直認為,中美經濟沖突會不斷出現,除非中美雙方決意不接受目前國際秩序的基本大框架貿易沖突不會失控到全面貿易戰,但不代表我們的目光應該局限于暫時的“應戰”或者“止戰”,我們應該追求在大沖突中做成大交易。在經濟競合中,如果中美要達成互信、和解,我想第一塊試金石應該是美國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