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還沒有一個發展中經濟體,按照西方主流理論來制定政策而取得成功——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金融經濟危機的國家
如果要找一個詞來形容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在經濟上取得的成績,最合適的是“奇跡”這兩個字。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指標,1978年我國人均GDP只有156美元,一般認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地區,但1978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人均GDP是490美元。與世界上其他貧窮國家一樣,中國當時有81%的人口生活在農村,84%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之下。
當時,中國也是非常內向的經濟,出口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進口僅占5.6%,兩項加起來僅為9.7%。而且,出口的產品中75%以上是農產品或是農業加工品。
在這么薄弱的基礎上,1978年到2017年,中國經濟取得了連續39年平均每年9.5%的增長速度,在人類經濟史上未曾看到別的國家或地區以這么高的速度持續這么長時間的增長,并且我國對外貿易每年增長的平均速度達到14.5%,在人類經濟史上也沒有任何別的國家能夠這么快速從封閉經濟變成開放經濟。
在這樣的增長速度下,2009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出口額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并且97%以上的出口產品是制造業產品,所以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
曾經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國家,最早是工業革命以后的英國,到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世界工廠”變成美國,二戰以后“世界工廠”變成德國、日本,現在變成中國。
2013年,中國貿易總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2014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去年中國人均GDP達到8640美元,成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在此過程中,七億多人口按國際貧困線標準脫貧,對過去40年世界減貧事業的貢獻率超過70%。在這段時間內,雖然中國經濟崩潰論此起彼伏,但是,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金融經濟危機的國家。
中國改革開放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要回答此問題,必須先了解經濟增長的本質是什么,表面上看,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不斷豐富,但是,人均收入提高的前提是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種方式是對現有的產業進行技術創新,讓勞動者生產出越來越多的好產品;另一種方式是產業升級,將資源從附加值較低的產業部門配置到附加值較高的產業部門。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言,這兩個方式是一樣的。
發展中國家有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可能性,被稱為后來者優勢。利用這一優勢,發展中國家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和較小的風險,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取得比發達國家更快的經濟增長。
這是因為,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處于世界前沿,只有發明新技術、新產業,才能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而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只要下一期生產活動采用的技術優于本期,就是技術進步;只要下一期進入的新產業附加值高于本期,就是產業升級。
由于技術先進程度和產業附加值水平有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對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通過進入附加值比現有水平高且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產業,實現產業升級。
當然,利用后來者優勢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能利用后來者優勢實現快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有13個經濟體利用后來者優勢實現了年均7%甚至更高、持續2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增長,大幅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是這13個經濟體中表現最為搶眼的一個,也是趕超速度最快的一個。
所以,我認為,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能夠實現高速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充分利用了后來者優勢。為什么在改革開放前我國沒能利用后來者優勢?最主要的是思路決定出路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