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培育我國大學生的工匠精神,政府應切實調動企業參與教育事業的積極性;同時創新方式方法,發揮高校思政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在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始終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加強校園工匠精神文化建設。
【關鍵詞】工匠精神 大學生 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工匠精神意蘊深厚,不僅體現在對作品細節的注重、對完美品質的追求上,更體現在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持之以恒的專注態度上。在這個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代,工匠精神能充分地鍛造我國大學生,使他們擁有“沉”“潛”的氣質,腳踏實地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貢獻,為實現自我價值不斷奮斗。
企業要為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實操場地
調動企業參與到大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同時可以完善高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的培養體系。教育事業特別是職業教育與企業未來發展關系密切。大學生不僅是企業勞動者的主要構成,更是企業發展壯大、轉型升級、創新開發的中堅力量。我國的教育水平特別是職業教育水平的優劣,直接關系著企業員工職業技能的高低以及工匠精神的激發;員工的職業素養直接決定企業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等,因此,企業是高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的直接相關者,應當與高校緊密合作、實現共贏。
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動企業在大學生培養中的作為:一是從政策層面規定企業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的義務和責任。比如,規定企業應當為高校學生頂崗實習和實踐免費提供崗位或便利條件。二是從財政方面鼓勵企業參與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劃。比如,企業為接納學生實習、教師進修支出的有關費用,以及企業將廠房場地、機械設備等共享給高校教學實訓的相關費用,可在繳稅前扣除或者直接抵扣稅款。三是出臺相應的配套保障制度。政府應按照企業規模大小和性質,規定企業提供一定數量的崗位,供高校學生頂崗實習和教師實踐,如果某企業提供不了規定數量的崗位,可以購買其他企業的崗位或繳納一定資金。四是發揮政府在促進教育、就業中的積極作用。比如,政府牽頭或設立行業、企業與高校合作的平臺,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企業文化交流、學生實訓考核等工作,使高校參與企業改革創新、標準制定、流程優化、技術攻堅、員工培訓等工作。同時,政府要把企業對高校發展的貢獻度作為企業評先評優、申獲資質、享受綠色通道、獲取補貼等政策支持的參考因素,充分調動企業參與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只有企業廣泛、深入地參與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得到發展。
發揮高校思政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思政課的很多內容與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相互交融、同向并軌,因此可以通過思政課的教學來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首先,高校思政課應將工匠精神作為一個重要的授課內容和切入點,改進與創新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在實踐中醞釀、產生、升華、固化的,其培養也應該在實踐和體驗中不斷內化。因此,思政課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時,更要注重利用課堂互動、小組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實地參觀、訪談交流、辯論討論等方式讓學生產生更為直觀的感受和深刻印象。
其次,要注重整合校內外資源。在校內,教務部要與宣傳部、團委、學生處、校友會等部門合作,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這些部門的品牌活動中。這樣,既可以拓展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實踐載體,也有利于提升活動的品質。在校外,可以邀請優秀企業高管、勞模、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工匠精神研究專家、職場達人等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把鮮活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帶入課堂教學。
最后,建議加強全校教師工匠精神的培養,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在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
高校將工匠精神貫穿理論和實踐教學,可以促使工匠精神內化為大學生高尚的精神品質、外化為優秀的行為習慣。熟練的專業技能是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生涯的基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工匠精神更是他們長遠發展的持久動力。
一是建議在各個專業理論課的教學中注入工匠精神教育。各個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時,要將本專業、本行業的工匠精神貫穿其中,教師要專門講授該行業特有的工匠精神形成的歷史過程、具體內涵、外在表現、代表人物、經典案例等,讓學生感受自己專業的魅力,使學生更加專注于專業知識學習,同時讓學生自身的思維和言行更具職業特質。
二是建議在實踐教學中有目的、有規劃地設計有關工匠精神的體驗和培養環節。實踐教學給學生的視覺、觸覺等沖擊力更大,容易讓學生感受到專業理論知識轉變為直接生產力的成就感,更容易讓學生領略到專業的魅力。
三是建議在學生畢業時期的實習中,教師和實習單位聯合培養、考察學生的工匠精神。讓學生盡快學習企業精神和融入企業文化,學習優秀員工的盡職盡責、高效務實、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等精神品質,在頂崗實習中進一步感悟和強化工匠精神。
四是建議高校重點培養一支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雙師型”“雙結構型”師資隊伍。要安排、獎勵教師定期深入到企業一線采集前沿技術、管理創新、發展趨勢等信息,感知和熟悉最核心最本質的工匠精神,廣泛搜集最生動最鮮活的反映工匠精神的真實案例,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教學能力,進而助益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大力營造有利于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
人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的一部分。人的行為影響環境的變化,環境也在影響著人的成長。一方面,高校要在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側重于對大學生工匠精神的熏陶、培養,如舉辦一些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創業精英分享會、工匠精神大家談等活動,促進優秀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交匯互融,讓學生在校園中就可以直接感受工匠精神的力量。在設計開展各種技能大賽時,要盡量結合企業的實際生產需要和技術瓶頸,邀請企業高管、技術專家作為大賽評委,這樣既可以宣揚企業文化、工匠精神,又可以在大賽中物色選拔優秀人才,還可以借助高校的平臺攻堅克難。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校園制度建設中體現工匠精神。充分借鑒和引入企業制度文化,讓學生在遵守校園制度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力量。比如,在制定校園守則時,可以借鑒企業制度具體明確、操作性強、責任到人等特點;在執行校園制度時,要像企業那樣嚴格及時、獎罰分明。對于實訓廠房,嚴格按照行業企業的現代管理制度進行管理,參考企業6S管理法則管理學生宿舍、工作室、實訓室等,讓學生在校園的各種行為都受到類似于企業制度的規范和要求。
此外,教育主管部門也應發揮好指揮棒的導向作用,要將工匠精神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水平評估等工作的考核指標中。
(作者為東莞理工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6年度廣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立項重點項目(項目編號:pdjh2016a079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張洋、毛磊:《張德江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指出社會對職業教育仍存有偏見》,人民網,2015年6月30日。
③劉春生、柴彥輝:《德國與日本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態度的變遷及對我國產教結合的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責編/陳楠 牛牧瑤(見習)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