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物聯網打通全流程
案例名稱:京東集團“跑步雞”電商扶貧項目
京東扶貧“跑步雞”項目是京東集團開展的創新型電商扶貧項目。京東金融京農貸為每個貧困戶提供4500元免息貸款,交由當地扶貧辦提供已建檔立卡、征信記錄良好的貧困戶開展跑步雞散養。該項目通過科學記錄每只雞的自然生長周期,做到散養160天以上、達到100萬步方可上市銷售。結合智能監控、批量屠宰、加工運輸等環節,為消費者提供綠色健康的跑步雞產品。每只跑步雞售價128—188元,貧困戶飼養每只雞可獲利30元左右。扶貧跑步雞作為河北省武邑縣貧困戶參與度最高的項目之一,兩年來已幫扶貧困戶超千戶。
京東扶貧跑步雞的養殖過程采用低功耗跑步雞端到端的物聯網解決方案,跑步雞運動步數實時可見,并在后臺通過對步數、雞場溫度、環境等進行多維度科學分析,實現綠色、生態、智慧養殖并預防系統性風險,提供可信的養殖監控,也幫助貧困戶提升養殖水平,為扶貧事業增進造血能力。
中國農業銀行:創新扶貧貸款產品
案例名稱:商業銀行發揮優勢創新服務脫貧攻堅
中國農業銀行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和發展規劃,重點支持特色產業、主導產業及扶貧龍頭企業發展,通過建立“銀行讓利、企業帶動、貧困戶受益”的利益聯結機制,多種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針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業銀行逐片區制定特色產業金融服務方案,2017年又啟動了“百優特色產區專項行動”,在國家扶貧重點縣中精選33個特色農業優質產區予以重點支持。農業銀行還注重金融創新,2016年以來,推出全行創新精準扶貧貸款產品31個,推出“鉆金銀銅”四卡信用貸款產品,并重點針對貧困農牧戶推出了“精準扶貧貸”產品。
同時,農業銀行在貧困地區著力打造“物理網點+自助銀行+惠農通服務點+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四位一體”新型渠道服務體系,讓貧困農戶足不出村辦理扶貧小額貸款提款、還息等金融服務。截至今年3月底,農業銀行建立了14.2萬個惠農通服務點,對鄉鎮覆蓋率達96.4%。
上海上藥:找準項目瞄準需求
案例名稱:上藥國企擔當南派阿膠援疆助脫貧
上海上藥神象健康藥業有限公司緊抓產業扶貧,對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區。
2016年,上海上藥積極援助當地特色優勢產業,與新疆金胡楊藥業有限公司開展的南派阿膠合作項目,結合受援地實際,發揮自身優勢,精準發力,激活當地脫貧造血功能。
上海上藥把“淡皮、兩面光”的南膠工藝精粹帶到喀什,金胡楊藥業按照相關標準和技術要求生產阿膠,并依托“神象”品牌和銷售網絡進入上海市場。在雙方合作之后,神象阿膠迅速得到了上海市民認可。
2017年下半年,上海上藥進一步瞄準消費市場需求,結合喀什當地優質的核桃和紅棗資源,推出神象阿膠膏等系列產品,帶動當地特產走向產業化、市場化。
如今,產業扶貧模式日益成熟,這一項目每年幫助金胡楊藥業實現脫貧戶300多人就業,幫助更多家庭精準脫貧。
五糧液集團:扶貧車間開到村頭
案例名稱:五糧液集團多措并舉助脫貧
四川省興文縣是省級烏蒙山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5年以來,五糧液集團公司對口幫扶興文縣,帶動群眾增收脫貧。截至2017年底,在五糧液幫扶下,興文縣26個貧困村“摘帽”,9914名貧困群眾脫貧。
為真正實現產業扶貧“解決好家門口就業問題”,五糧液集團捐贈縫紉設備330臺,直接在毛村開辦了扶貧車間。從最簡單的酒瓶外包裝做起,實現產銷對接,讓當地貧困人員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既照顧了家庭又實現了增收。
五糧液集團還創新建立“政府鼓勵+龍頭企業年度訂單+農科平臺技術支撐+種植大戶積極參與”的“訂單農業”模式,引導農戶走上“有增益、可持續”的發展之路。2017年,以“基地訂單”覆蓋等模式,扶持5000余戶貧困戶。2018年,經實地考察、調研,五糧液決定在興文縣等釀酒專用糧基地域內建立首期“脫貧奔康示范區”,探索村級扶貧新模式。
碧桂園:培訓技能轉移就業
案例名稱:碧桂園結對幫扶助力鄉村振興
2018年,碧桂園在全國9省區的14個貧困縣進行結對幫扶,以產業發展和就業培訓等為主要措施,助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在廣西田東、江西興國等10個貧困縣,碧桂園開展苗木產業扶貧,并聯動碧桂園現代農業公司,幫助各縣挖掘特色優質農副產品,重點幫扶指導。
同時,碧桂園結合農村需要與市場需求,尊重貧困群眾意愿,聯動物業公司等單位,采取“訂單式”就業培訓,并運用自身產業鏈為貧困群眾提供上萬個崗位和免費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建檔立卡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
此外,碧桂園還將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推廣“產教融合、校企共育”模式,聯動幫扶縣所在地區優秀職業院校,精準培養專業人才。對于貧困家庭的高中生、大學生,碧桂園提供勤工儉學、志愿服務以及參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
中利集團:光伏農場效益疊加
案例名稱:中利“貧困村光伏農場”項目
中利“貧困村光伏農場”扶貧模式以村級光伏電站為主,由企業幫助貧困縣墊資建設,建成后的扶貧電站產權歸貧困村集體所有。
通過技術創新,“貧困村光伏農場”扶貧項目將光伏組件的支架抬高到4米以上,支架樁距跨度拓寬到10米,保證了耕地大型機械化耕種條件。單板組件、傾斜度等技術,滿足了農作物75%的光照,實現了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種植條件。同時,中利光伏農業研究院提供農業技術支撐,幫助當地貧困戶在“光伏農場”內種植油用牡丹等特色經濟作物,帶動了貧困農民就業,從而實現“光伏+農業+就業”穩定的疊加收益。
2016年,首個“貧困村光伏農場”在安徽靈璧縣試點成功,每年可實現40萬元以上的凈收益用于貧困戶脫貧。截至目前,中利集團已經幫助73個貧困縣墊資建設了“貧困村光伏農場”,助力7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
中國平安:扶持村官村醫村教
案例名稱:平安“三村工程”造血式扶貧
“三村工程”是中國平安于2018年啟動的扶貧公益舉措,面向“村官、村醫、村教”三個方向,在貧困地區實施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實現貧有所助、病有所醫、學有所教。
“村官工程”:面向貧困地區提供1000億元優惠利率扶貧貸款,幫助有條件的貧困地區開展產業建設,通過金融創新把產業扶貧貸款落到實處,助貧困村產業升級,實現根本脫貧。
“村醫工程”:在貧困地區完善或新建1000所標準化的鄉村衛生所,提升診所的診療條件和服務能力。借助“村醫版”平安好醫生APP,通過AI輔助診療、名醫村醫師徒結對幫扶、遠程培訓等形式,提升村醫的醫療知識水平和問診能力。
“村教工程”:在貧困地區選擇1000所小學,為學校提供標準化的硬件設備;面向10000名鄉村教師進行培訓,包括名校結對幫扶,線下義教;在平安智慧小學開展“雙師同屏課堂”和“三點半課堂”,開拓學生視野。
相宜本草:紅景天種植產業化
案例名稱:相宜本草紅景天種植援藏脫貧項目
2016年5月,相宜本草開啟中華本草養護行動——紅景天種植計劃,在西藏山南洛村建立紅景天種植基地。今年5月,相宜本草在山南索珠鄉建立了第二個紅景天種植基地。
通過紅景天種植計劃,相宜本草不僅解決了紅景天種植產業化問題,還進一步摸索標準化的人工種植技術,踐行“百企幫百村”的精準扶貧行動,鞏固脫貧成果,使鄉村實現造血功能。
與此同時,相宜本草還在2016年出資捐贈成立上海相宜公益基金會。2017年,基金會啟動“雪域太陽能供電計劃”定向募捐,為洛村48戶家庭捐贈太陽能供電系統,解決當地用電難問題,全村全年可節約電費約4萬元。基金會還與山南桑日縣醫院合作,開展“送醫入村”精準扶貧項目,對村民開展健康宣傳,接待村民、解答疑問,并根據村民病情開方發藥,指導用藥方法。
伊利:山區娃喝上學生奶
案例名稱:伊利集團“無貧窮、零饑餓”精準扶貧
2017年,伊利確立“無貧窮、零饑餓”的精準扶貧目標,全力開展健康扶貧“伊利營養2020”、教育脫貧“伊利方舟”與“伊利未來公園”、社會扶貧“光彩事業涼山行”、生態扶貧“東北濕地保護項目”等工作。
2017年初,伊利發布營養扶貧公益項目“伊利營養2020”,聚焦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需求。截至2017年底,共在云南、甘肅、湖北等10省份捐贈20萬提伊利學生奶,覆蓋超過12萬名貧困地區學生。其中“伊利方舟”致力于中西部落后地區兒童安全教育狀況改善,先后建設43所“安全生態校”。2017年“伊利未來公園”投入180萬元,開展“2017科普百校行”“科普知識下鄉”等活動。同年,伊利向青海省湟源縣波航鄉捐贈50萬元,與其他企業共同為四川涼山州3000戶貧困戶配備生活必備用品。2017年12月,伊利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全球可持續發展成功經驗案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