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分清主次、找好著力點、抓住“牛鼻子”,優化配置各種資源,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與創新發展,培育鄉村地區發展新動能,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產業融合 文化繁榮 【中圖分類號】G674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擘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新路向。經過了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深刻認識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新動能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動力,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
首先,緊跟市場脈動,調整農業布局。近年來,由于玉米產量提升,價格不斷下挫,而大豆價格則上漲不少。作為全國重要的農業產區,東北鄉村地區在當地政府部門和供銷社的帶動下,緊跟市場變化,調整農業投入與布局,通過減少玉米栽種,增加大豆和雜糧種植的方式,提高農業整體產值。從全國層面看,兩年時間內全國調減玉米種植5000萬畝,增加大豆和雜糧種植面積分別為1900多萬畝和500多萬畝。其次,調順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比如,四川成都市郫都區在2018年投入50億元,打造規模達5600余畝的“陌上花開”都市田園綜合體驗項目,通過農業生產、綠色觀光、文化產業等不同產業融合,為鄉村發展提供新動能。
加強農村人才培養,支撐鄉村發展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論是西方國家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占據世界經濟主要份額,還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飛速發展,背后都離不開各行各業人才的貢獻。由于城市的虹吸效應,農村大量勞動力和人才向城市匯聚,為城市建設帶來充足人力資源的同時,也造成鄉村地區人才“空心化”問題,制約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著力培育和打造人才隊伍,重點在于以下四類人才。其一,心系鄉村發展的年輕干部隊伍。經濟和產業發展瞬息萬變,鄉村振興想要取得成效,必須建立一支高學歷、懂科技、愛農村的年輕人才干部隊伍,讓他們帶領村民開展農業優化和鄉村建設。其二,鄉村地區需要的科技型人才。鄉村振興就是要走一條有別于以往粗放式發展的創新道路,這少不了科技型人才的支持。如今,越來越多科技型人才愿意投身廣大鄉村地區,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改變鄉村的落后風貌。各級政府和鄉鎮企業要花大力氣,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做到既能吸引科技型人才,也能真正留住人才。其三,心懷理想的創業人士。在政策利好和資源稟賦的雙重加持下,鄉村地區將在未來十年迎來黃金發展期,也將產生許多創業致富機會。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返鄉下鄉創業人員超過700萬人,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88萬家。其四,具有技術特長的致富能手。農村地區擁有豐富資源,若能加以利用,可以培養出許多致富能手。
繁榮鄉村文化,為鄉村振興創造精神動力
健康積極的文化氛圍對于推動經濟社會建設具有顯著效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鄉村精神風貌,不斷提高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事實上,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中,鄉村文明一直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是親親相愛、敬老愛幼,還是互相幫扶、鄰里和睦,無不在鄉村地區生根發芽、發揚光大,進而成為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但近代以來,隨著商業文明和現代價值體系從城市流向鄉村,鄉村傳統的文化價值體系逐漸消解,夾雜著落后保守觀念和功利主義傾向的混合型文化價值觀在鄉村地區漸成主流。
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必須多措并舉,重塑鄉村文化風貌,為鄉村振興創造不竭精神動力。首先,傳承和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為鄉村地區留下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鄉村文化復興過程中不可多得的資源寶庫。文化部門要加大物質與非物質遺產保護和開發,讓村民加深對于自我文化傳統的了解,提升他們的文化意識。其次,開展移風易俗活動,重塑鄉村文化風貌。悠久的歷史不僅沉淀出瑰麗的文化遺產,也產生了許多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文化糟粕,對此必須予以堅決抵制和剔除。山東省汶上縣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對天價彩禮、紅白喜事大操大辦說“不”。當地開展的“不要彩禮好媳婦”評選表彰活動,相繼涌現出200多名典型代表。近年來,類似的移風易俗活動在全國各省市不斷展開,取得了可觀的成果,不少鄉村地區封閉落后的文化風貌得到明顯改觀。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塑造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在多年粗放式發展模式占據主導的背景下,部分農村地區環境污染嚴重,綠水青山不見蹤影,“廢水荒山”卻隨處可見。環境惡化消耗鄉村地區的發展潛力,也對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構成嚴峻挑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扭轉不合理、不正確的鄉村發展道路,揚棄傳統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建立高質量、低污染、可持續的鄉村發展新方略。
具體來說,加大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應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淘汰高污染企業。許多高污染企業為了追求低廉租金,在鄉村或城鄉結合部設廠生產,其排放的廢水廢氣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更有甚者危及當地居民的生命健康。改善農村環境狀況,首當其沖就是對這些高污染企業說“不”,令其遵守國家相關污染排放標準,或將其遷出所在地區。作為替代,農村地區應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利好背景下,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在為村民創收的同時,改善農村地區的居住環境。第二,多措并舉解決鄉村污染問題。河流污染、垃圾處理不當是造成鄉村地區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全國多個地區陸續實施“河長制”“湖長制”,凸顯出水污染治理的村民主體地位。比如,溫州市在2017年實現了全市境內“河長制”全覆蓋,在水污染防治上取得了顯著成果,其經驗還被寫入《浙江省河長制規定》,在全省推行。第三,改善鄉村地區的公共衛生設施。最典型代表是緣起于全國各大旅游景區的“廁所革命”。諸如旱廁改造、廁所清潔等利民措施,讓鄉村地區的衛生狀況得到了好轉,也促進整體生態環境水平的提高。綜合來看,鄉村生態環境治理還需更進一步,從而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制度體系建構研究”(編號:2018B0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 趙永平、王浩、常欽:《鄉村振興正當時》,《人民日報》,2018年5月7日。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史航(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