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11月7日在浙江烏鎮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世界各國雖然國情不同、互聯網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現實挑戰不同,但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愿望相同、應對網絡安全挑戰的利益相同、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的需求相同。習近平主席賀信提出的思想和主張,充分體現了對互聯網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對信息時代人類共同福祉的高度關切,為全球互聯網發展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我國在建成全世界最大規模的4G網絡的前提下,未雨綢繆提前布局5G技術。在5G國際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中國移動作為牽頭公司提出的SBA架構已經被3GPP組織認可為5G核心網絡的統一標準架構,中國標準登上世界舞臺。光纖的快捷傳輸優勢決定了它必將取代銅纜成為今天和明天的網絡傳輸介質。在“寬帶提速、去銅換光”政策的作用下,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國使用移動寬帶人數高達10億人次,超越日本、韓國成為世界第一。
在技術支持層面,我國的信息傳感技術、行業數據挖掘技術、數據服務分析技術、云計算技術與生物識別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場景應用層面,我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涉及到社會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在醫療、教育、交通、信息、物流、駕駛、銀行等各領域應用廣泛且效果顯著;在關鍵技術層面,我國的基礎算法、語言處理與視覺識別技術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人才儲備相對缺乏。網絡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我國發展工業與互聯網核心技術所需要的信息技術人才極度缺乏。在2017年全球新型人工智能項目中,中國雖然占據51%的份額,但全球人工智能儲備方面中國只有5%左右。一方面,由于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帶來各行業之間競爭激烈,而掌握國家命脈的互聯網信息化產業在人才引進上出現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現象;另一方面,我國互聯網信息產業還沒有一個完善的體系來搭建人才培養、人才交流平臺,學校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難以打通壁壘,影響人才專業化的培養與流通。
網絡治理沒有跟上。我國網絡空間的管理體制過去一直存在著多頭管理問題,同一塊網絡區域,其管理部門涉及到安全部門、宣傳部門、工信部門等近十多個部門。部門眾多看似全面照顧到了網絡治理的方方面面,然而這種看似“齊抓共管”的方式存在著隱性弊端,多源頭管理、職能交叉紊亂導致網絡治理效率低、時效性差。因此,如何盡快形成“統籌協調、各方參與、綜合治理的中國特色治網之道”,從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為網絡核心技術的研發掃清后顧之憂,為網絡強國建立堅實的制度基礎,是當前網信工作發展的重要命題。
優秀人才是網絡強國戰略的支撐點。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以政策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引進人才。同時還要建立一系列的刺激獎勵機制,打破僵化的體制框架,讓高科技人才在各個領域流動起來。要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以人工智能領域的培養計劃“人工智能+X”為例,該計劃重視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心理學、生物學等學科教育的交叉融合,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同時打通了各學科之間的壁壘,挖掘了其他專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潛力。要打破高校與企業之間人才培養的邊界,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從而提升人才科研實干能力。
創新是實現網絡強國的內在引擎。我國要想完成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的蛻變,就要秉持創新精神,將自主創新放到首位。具體而言,首先,要在制度層面建立一套完善的網絡技術創新體系,通過整合集中各種優勢資源,發揮我國在云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在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之上實現“中國智造”;其次,在科研創新上要關注當前領域的痛點與空白,科研院所與企業要時刻關注我國在建設網絡強國之路上亟需的數字技術、軟件技術與芯片技術,做到有目標有側重的創新;最后,要積極推進創新成果的轉化,打通“科學理論創新”與“實際應用成果”的壁壘。唯此,才能將創新發展落到實處。
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網絡強國戰略的題中之義。中國通過網絡走向世界,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互聯網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帶給世界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面對風險與挑戰,任何國家都要意識到網絡空間無法獨善其身,唯有建立一個同心發展、通力合作的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才能實現國家間的互利互惠,讓更多人享受到互聯網紅利。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