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各級黨委(黨組)要加強對黨的建設的領導,扛起主責、抓好主業、當好主角,把每條戰線、每個領域、每個環節的黨建工作抓具體、抓深入”。縣委書記作為黨執政興國的“一線總指揮”,是抓好黨建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守好筑牢“主陣地”、深耕細種“責任田”,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盡可能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廣大黨員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抓“思想源頭”這一基礎,促力量凝聚、作風轉變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臨沭縣牢牢抓住“黨的思想建設”這一源頭、基礎,堅定信念、解放思想、凝聚共識,形成“上下一條心、凝成一股勁、全縣一盤棋”的良好局面。
思想上“清淤”,強化理論武裝。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建立理論中心組、固定學習日等制度,組織廣大黨員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和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理論聯系實踐,開設“田間課堂”“車間黨課”等活動,不斷豐富“三會一課”的形式和內容,積極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武裝黨員干部,及時清除思想上的“灰塵” 和“雜質”。
精神上“補鈣”,傳承紅色基因。立足本地紅色資源,先后建成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朱村紅色紀念館、濱海革命紀念館、新華社山東分社舊址等多個黨性教育教學點,形成《黨章的歷程》《入黨誓詞》等一批影響力大、感染力強的黨性教育精品課程,同時定期組織黨員干部開展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每年接待各類培訓班次400余個,近3萬人次接受紅色教育。此外,還通過編著紅色讀書,定期開展“贈書薦書促學”活動,在黨校開設“紅色課堂”,挖掘不同時期黨組織、黨員干部先進事跡,用身邊的人、真實的事來教育和激勵黨員干部,讓黨員干部時時事事處在紅色氛圍中,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使紅色基因融入靈魂、注入血脈、扎根心中。
知識上“充電”,提升能力素質。充分發揮黨校培訓“主陣地”作用,不斷延伸培訓“觸角”,在全縣所有鎮街、部分縣直單位、企業黨委、社區等地方成立了33所縣委黨校基層分校,構建“全域覆蓋、全員輪訓、全面提升”的黨校教育格局。針對部分黨員干部存在不敢擔當、不善作為等問題,自主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作風建設年”等系列活動。同時,對照“四破四立”要求,堅持“走出去”解放思想,自立比學趕超“標桿”;堅持“請進來”舉辦“沭河大講堂”,著力培養黨員干部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2018年以來,臨沭縣累計舉辦各類技能、素質培訓班60余期次,培訓黨員干部2.3萬人次。
抓“干部隊伍”這一關鍵,促擔當作為、活力迸發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臨沭縣緊緊圍繞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需要,積極構建干部培養鍛煉、考核評價、選拔任用、監督管理“一體化”工作模式,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堅持“能上”與“能下”結合,形成良性循環機制。樹立“為事業選干部、憑實績用干部”的鮮明導向,探索建立“兩個打破、三個傾斜、五個優先”工作機制,激勵干部安心干事、大膽作為。2018年以來,依據工作實績,優先推薦1名鎮黨委書記作為提拔副縣級干部對象,24名在參與全縣中心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同時,建立“能力在一線培養、業績在一線考核、用人在一線選拔”的工作機制,注重從全縣中心工作、重大項目一線中發現干部、使用干部,對不擔當、不作為的干部進行組織調整并堅決問責。2018年以來,共有6名科級干部、1名科員級干部因違紀違法和不擔當、不作為等問題,改任非領導職務或被免職。
堅持“嚴管”與“厚愛”結合,強化監督管理機制。把管人與管事、考人與考事相結合,構建起“一個標準選評、兩項監督運用、三重檔案審核”(即好干部標準,經濟責任審計、縣委巡察監督,干部檔案、負面清單和實績記實三重檔案)的監管體系,讓干部在監督中工作生活。此外,臨沐縣研究出臺了《關于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實施意見(試行)》,從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澄清保護等方面制定14條激勵措施,為好干部撐腰鼓勁。同時建立縣級和鎮街的權力責任清單,厘清縣鄉職責權限,制定減輕基層負擔、關愛基層干部的23條保障措施。
堅持“預防”與“懲治”結合,加大執紀問責力度。認真落實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充分運用“四種形態”特別是“第一形態”監督執紀手段,通過完善干部監督管理聯席會議、八小時以外監管等舉措,全方面“掃描”干部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及時進行提醒談話、函詢、誡勉,防止小問題發展為大錯誤。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重拳整治“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不良風氣,重點懲治違反八項規定、“四風”問題、群眾身邊腐敗等,并且每兩個月召開一次作風建設警示大會,進行視頻公開曝光,形成強大震懾作用,保持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態勢。
抓“基層組織”這一根基,促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臨沭縣以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堅持靶向定位、精準發力,著力解決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積極發揮“一個支部就是一座戰斗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作用。
創新制度保障機制,推進黨建規范化建設。首先,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嚴把黨員“入口關”,探索制定《臨沭縣嚴格發展黨員資格審核辦法》《臨沭縣發展黨員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文件,明確工作職責,規范程序操作,形成“32184”發展黨員工作質量保障體系。其次,建立黨員關愛基金制度,對生活特困的黨員和遭受大病、突發事故的黨員進行救助,累計關心關愛黨員1834人。成立駐京、駐滬、駐粵流動黨員黨組織,將220余名流動黨員納入黨組織管理。第三,建立健全“三會一課”計劃報備機制,認真落實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和黨員領導干部雙重組織生活等制度,規范黨內組織生活。
強化“兩點論”與“重點論”,推進鄉村組織振興。首先,堅持“抓兩頭、帶中間”,扎實做好村級“評星定級”“雙百工程”培育等工作,新評選出“五星級”黨組織44個、農村“干事創業好班子”7個、“擔當作為好書記”7名。其次,加大軟弱渙散、經濟薄弱村整治力度,先后分四批選派345名機關干部到179個村任職,開展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清零攻堅行動”,首批41個村年底可完成村集體增收5萬元的目標任務。然后,從理清村級民主決策程序入手,明確村級重大決策、招投標管理等11大類、30種事務的議事流程,嚴格“事前審核、全程監會、視頻記錄、全面覆蓋” 機制,全縣村級事務議事規范率達88%以上。最后,設立村黨組織書記抓黨建績效獎勵,完善村干部政治、經濟待遇保障機制,解決農村干部的后顧之憂。
運用“互聯網+黨建”思維,推進黨建信息化建設。首先,結合全省“黨建—燈塔在線”的推廣應用,探索建立可視化系統、入戶系統、管理系統和研判系統 “四位一體”的黨建信息化體系。其次,整合“雪亮工程”、遠程教育等資源,建立覆蓋縣鎮村三級黨組織的黨建可視化信息平臺,全縣75%以上的大型會議培訓由可視化平臺完成。第三,研發黨建入戶系統,打通黨建信息傳輸的“最后一公里”,黨員只需要通過遙控器“一鍵操作”,就可以打開黨建新課堂。第四,建立黨員網絡記實模式,實行黨員積分記實手機預警提醒,精準管理考核黨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采集技術,綜合分析研判基層組織生活開展質量、黨員學習偏好等信息,為科學決策、跟進督導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2018年以來,臨沭縣共對376名表現較差的黨員進行教育。
抓“黨建引領”這一優勢,促提質增效、跨越發展
牢固樹立“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理念,把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謀劃、部署、考核,為提升黨建水平提供堅強保證、以良好發展成效來檢驗黨建工作成果。
堅持嚴督實導,全面夯實黨建責任。第一,堅持一般性、臨時性、形式性工作“三個不考核”原則,每年年初,修訂完善鎮街、機關、鎮直、“兩新”組織4個層面考核意見,對年度基層黨建工作考核排名靠后的鎮街、縣直單位的黨組織書記啟動約談機制。第二,嚴格落實黨(工)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制度,完善黨組織書記問題、責任、任務“三張清單”,織牢縣、鎮、村三級抓黨建責任體系。第三,建立黨建重點工作線,堅持從縣委班子抓起,每名縣級領導班子成員聯系“一鎮、一村、一企、一單位”黨建工作。把黨委(黨組)書記抓黨建突破項目列為黨建工作第一任務,每名黨委(黨組)書記每年開展實施一個項目、解決一個難題、打造一個亮點的“三個一”工程。
精準搭建平臺,激發黨員隊伍活力。一方面,在農村黨員中開展 “我是黨員,我帶頭”主題教育活動,組織黨員每年承諾為群眾至少辦1件好事、實事。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微心愿”征集、我為群眾解難題等“主題黨日”活動,讓黨員在行動中強化“身份意識”。另一方面,區分不同層次、領域、行業黨員的崗位特點,通過設立先鋒崗、實施重點項目等12項措施,扎實開展“一爭兩創”“亮身份、見行動、樹形象”等系列活動,引導廣大黨員立足崗位當先鋒、做奉獻。截至目前,全縣共有黨員標識牌900余個,黨員示范(先鋒)崗1000余個,2萬余名黨員簽訂承諾踐諾書。
聚焦中心工作,推動黨建融合發展。在農村,充分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建立黨員與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因勢推行“村社共建”“黨支部+幫扶單位+貧困村(貧困戶)”等模式,使黨建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在機關,開展黨員到社區報到“固定服務日”“富民興沭我有責,我為發展解難題”等活動,引導黨員比業績、比奉獻,在圍繞中心、服務發展中沖在前、作表率。在“兩新”組織等領域,組織全縣160家“兩新”組織黨組織,成立“精準扶貧聯盟”,實施百村千戶致富幫扶工程,建立11個縣級 “黨旗飄揚”工程示范點,努力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黨建活力轉化為發展動力。
【本文作者為中共臨沭縣委書記】
責編:賀勝蘭 / 楊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