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云貴高原山區,全縣8個鄉鎮110個村(社區)22.5萬人,“十三五”建檔立卡57個村11536戶50716人,貧困發生率25.43%。與其他石漠化高山貧困地區一樣,凌云縣脫貧攻堅面臨諸多困難,歸根結底是群眾思想禁錮重、“我要發展”的源動力弱,這是一個根本性難題,是“窮根”。凌云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作為最堅決、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創造條件與開化心智同時推進,解決好要開化誰、誰來開化、怎么開化等問題,有效拆解貧困群眾“等靠要”三堵墻,讓他們真正成為“過好日子的主人”。
刨根究底,瞄準“靶向”
從上世紀70年代扶貧開始,凌云縣的貧困發生率曾經超過30%,并且長期居高不下。脫貧攻堅戰號角吹響,凌云縣開展了解放思想大討論,發出了“我們為什么長期這么窮”的歷史之問。是云貴高原的大山阻斷了凌云的財路嗎?凌云是大石山區,通路通水通電難。經過基礎設施大會戰,凌云已實現二級公路通全境、村村通三級路、20戶以上村屯均通硬化路,水電設施全面保障。可以說,這一問題已經得到了根本性解決。是生態保護限制了凌云的發展嗎?凌云地處國家主體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脆弱,工農林牧業發展均受限制。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全縣種植茶葉超11萬畝、油茶超27萬畝、桑園超7萬畝,有3個4A級景區,已趟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最大的短板都已基本補齊,我們的窮根究竟在哪里呢?是人,是思想。凌云有很勤勞的人民,這一部分群眾已經富起來了,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房,在群山之中格外顯眼。但也有一部分群眾蝸居大山,祖祖輩輩走不出山腳,跟外界接觸少,受教育程度低,喝酒斗鳥,樂在其中,沒有意識到封閉愚昧、安于現狀是他們的窮根。后龍村與城區一山之隔,這邊是繁華的鬧市區,那邊卻是全廣西最貧困的村,貧困發生率曾超70%。諸如此類,正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難啃的“硬骨頭”,就是要拔掉的“窮根”。
黨建引領,組織推動
與貧困程度高度重合,曾經貧困程度越深,村“兩委”的組織力、戰斗力就越弱。誰來改變這種現狀,誰去拔“窮根”?毫無疑問是各級黨組織。為此,凌云縣委著重從三方面發力。
一是凝聚共識集結力量,形成上下貫通協調有力的攻堅體系。堅持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全縣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扎實開展大興學習之風、大興解放思想之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四個大興”活動,培育“政策業務最熟悉、基層情況最清楚、解決問題最有方、工作效果最明顯、家風家教最注重”的五最干部,使“拔窮根,換窮業,挪窮窩,改窮貌”成為全縣上下的共識。嚴格落實黨政“一把手”責任制,配強鄉鎮、村“兩委”班子,配優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壓實鄉鎮、后援單位、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幫扶干部等“五個一線”主體責任,建立“黨政干部到難村、政法干部到亂村、經濟干部到窮村、年輕干部到強村、專業干部到產業村、退休干部回原村”的包村掛點機制,構建縣鄉村三級書記齊抓共管、全縣各級干部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是創新活動聚攏人心,形成黨建引領集中發力的攻堅態勢。深入實施“脫貧攻堅先鋒行”,普遍開展黨支部星級化管理、“鄉村振興•五旗爭創”活動、黨員積分管理,規范組織運行,提升黨員隊伍素質。創新組織設置,推動先進村黨組織與片區內貧困村黨組織聯合組建黨委,發揮組織聯建、發展聯議、產業聯興的帶促作用,比如環浩坤湖片區聯合黨委有效帶動4個貧困村一起發展,助推371戶1792人脫貧。廣泛開展“能人黨員聯系一名群眾、帶富一個家庭,支委黨員聯系一個村屯、帶強一個集體,幫扶單位黨員聯系一項產業、帶活一個組屯”為主要內容的“三聯三帶”主題實踐活動,指導和幫助聯系對象找準發展路子,協調解決發展致富資金、物資、技術等,切實解決好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三是搭建平臺夯實基礎,形成共商共建一體協同的發展局面。統一規劃、統一選址、統一建設全縣各村標準化活動場所,改善村“兩委”辦公和村民議事條件,提高村“兩委”號召力,增強村民歸屬感。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要事共商、難事共議,改變過去“黨員干部干、村民群眾看”的不良現象,組織群眾、動員群眾、號召群眾不再是村“兩委”的難事。每個村都至少成立一家村民合作社,選配經濟能人經營管理,把村民納入合作社變成股民,改變過去群眾單打獨斗、農村經濟發展組織化程度低的狀況,讓群眾在脫貧攻堅中成為參與市場經濟的活躍細胞,讓貧困村分散的資源在組織的統領下發揮最大效應。
“內”“外”激發,全面迸發
動力難以有效激發,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沒有擊中痛點,沒有讓群眾產生自我激勵。為此,凌云縣注重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帶出去看請進來促,拓寬眼界。貧困群眾不敢走出去闖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勞動技能、缺乏自信。為打開這一心結,凌云縣運用“兩廣”協作平臺,組織少數民族干部、村“兩委”干部到深圳鹽田區學習培訓,安排貧困群眾參加深圳務工招聘會,帶領少數民族班學生到中廣核總部開展夏令營活動,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先進地區的時代氣息。設立艱苦教育基地,邀請廣西黨校學員、深圳鹽田區干部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一個屋檐下傳遞先進的思想意識,教授現代生活理念。
二是樹立典型對比鞭策,激勵后進。自我激勵才是最好的激勵,是真正的內心迸發。揪住這一點,凌云縣全面開展爭當最愛國、最守法、最誠信、最勤勞、最友善“五最”新型農民活動,給予“五最”農民重獎。設立“壯志凌云•愛心超市”,鼓勵群眾奮發向上,以美德表現積分換取生活物資。廣泛開展“一個廣播響起來、一幫宣講人講起來、一場百家宴聚起來”等“八個一”宣傳活動,把源自凌云實際的《懶漢脫貧記》搬上舞臺,以其強烈的思想轉換對比,激勵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深入一線挖掘報道先進典型,廣泛宣傳全國勞動模范吳天來、最美中國符號人物郁再儉以及一批艱苦創業成功人士的先進事跡,激勵貧困群眾“為了生存、永不言棄”。
三是抓好兩頭普及教育,整體提升。一頭抓學生素質教育,設立民族教育發展基金,成立縣民族小學,在各中小學恢復民族班,在高中增設民族班,有效覆蓋特少數民族貧困學生1194人,用優質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嚴格控輟保學,排查出輟學學生1053人,實行“一生一案”,組織大學生現身說教,成功勸返1050人。另一頭抓家長素質提升,全面開展感恩教育、法紀教育、習慣教育、風氣教育、脫貧光榮自尊教育“五大教育”,以“瑤家夜校”為平臺,組建特少數民族文化展演隊、干部宣講團進村入屯表演節目、宣講政策,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改變貧困群眾的落后觀念、生活陋習,從骨子里挖掉“病根”。
聚焦內生動力,凌云“一塊骨頭一塊骨頭啃”,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疏通經絡、打通關節,逐步改變了貧困群眾的落后面貌。落后受人嘲笑,創業光榮成為新的風尚。這直接體現在脫貧成效上:2016年以來凌云縣實現38個貧困村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5.43%降至6.21%。央視《焦點訪談》對我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典型經驗進行專題報道,全國深度貧困地區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座談會將我縣作為現場考察點,在黨政領導班子績效考評中我縣連續三年獲全區一等獎。
【本文作者為中共凌云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長】
責編:董惠敏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