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區域文化產業,必須善于盤活優質文化資源,結合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構筑特色鮮明、協同推進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格局,發揮區域文化優勢。我們不僅要打造富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群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還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提升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水準,推動區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 區域發展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區域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文化產業的支撐,推動區域文化產業的集聚化、規模化發展,有助于增強文化創新驅動力,為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全面實現文化發展改革的目標任務之一,就是“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文化市場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做優做強做大一批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十三五’末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不僅要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布局、強化文化科技支撐,還要充分借助國家出臺的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整合科技、文化、管理以及各項要素,探索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渠道,實現文化產業鏈上各項要素的有效聯動,構建多向度的當代文化產業發展體系,打造文化產業新業態。
盤活區域優質文化資源,構筑特色鮮明、協同推進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每個地區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化資源,發展區域文化產業,必須善于盤活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結合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構筑特色鮮明、協同推進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格局,發揮區域文化優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這為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發展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要積極組建區域文化資源調研組進行多方調研,對當地文化資源進行考察評估,深入發掘優質文化資源,并結合國家文化產業相關政策,從當地文化資源分布、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創建區域文化產業園區,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引導文化企業向差異化、專業化方向邁進,鼓勵文化企業“抱團”參與市場競爭,實現優勢互補。比如,廣西黃姚古鎮的文化旅游產業,就充分借助地理位置優勢打造原生態古鎮,以文化為魂,以科技為動力,走出了一條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新路,同時也為其他古鎮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發展區域文化產業,要善于結合文化市場需求,關注市場動態,推出創意文化產品,引進特色鮮明、發展潛力大的文化企業,打造功能健全的產業平臺。此外,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專業人才的支撐。各地應加大對文化產業投資運營、文化企業管理、媒體融合發展、網絡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緊缺人才的培養,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文化產業園區建立后,各地可以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優秀文化工作者的加入,突破人才瓶頸,釋放人才紅利。
打造富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群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區域文化產業要跟上時代潮流、提高發展水平,就要彰顯自身特色,打造富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群。文化產業集群有助于集聚高端要素,激活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提升文化消費質量。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要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在全國范圍內合理流動,促進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有機融合,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加大政策創新和執行力度,進一步健全產業政策體系。首先,各地可以有針對性地建立文化服務平臺,幫助企業了解當前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引導其對照自身實際,發現自身不足,大膽改革創新,激發企業內部活力,使其在創新中不斷進步。其次,各地應當在拓寬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渠道、提高產業化水平上下功夫。“文化+科技”為我們做大、做強區域文化產業提供了新的機遇,各地可以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成果,孵化新型文化業態,使之與各領域充分融合,實現協調發展。最后,扶持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的文化企業,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各地可以在企業聚集度高、規模大的文化產業園區中選擇一些發展勢頭好的文化企業,有針對性地予以支持,突出其優勢,使之更好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同時,也可以推動產業關聯度高、業務相近的文化企業聯合重組,降低社會資本準入門檻,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
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地方文化產業的亮麗名片,也是文化企業競爭力的象征。打造優勢文化品牌,要注重學習借鑒傳統文化產業優勢,并結合現有文化資源,在進行全面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促進各類資源的深度融合。同時,也要大力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擴大中高端文化供給。
打造文化品牌,還要具備世界眼光,推動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提高其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指出:“發展對外文化貿易和投資。培育對外文化貿易主體,鼓勵和引導各種所有制文化企業參與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加大內容創新力度,打造外向型骨干文化企業……鼓勵各類企業在境外開展文化投資合作,建設國際營銷網絡,擴大境外優質文化資產規模。支持文化企業參加重要國際性文化節展。”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產業“走出去”,不能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而是需要考慮更多問題:譬如,怎樣滿足國際文化消費市場的需求、如何建立國際營銷網絡等,從而更好地將文化品牌轉變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加快文化品牌輸出的速度。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提升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水準
第一,各地應大力支持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文化產業列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各地應抽調旅游、出版、文化等相關職能部門的精干力量,成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服務機構,統籌考慮、研判區域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提高當地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文化產業服務機構也要圍繞“服務”這一中心,主動為區域文化產業提供政策、信息等方面的咨詢服務。此外,各地政府還可以牽頭成立文化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使之在要素配置、體制機制協調等方面發揮作用。
第二,提升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水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為了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要重點在用好、吸引、培養上下功夫。”提升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水準,一要加大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文化人才教育培訓網絡,引導并支持高校依托文化產業研究中心開展相關培訓。二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設立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培養專業人才。三要建立文化產業實踐基地。政府應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搭建產教融合平臺,為師生提供更多交流與實踐的機會。
(作者為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講師)
【參考文獻】
①《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人民網,2017年5月8日。
②劉傳軍:《“八招”制勝區域文化產業》,《中國文化報》,2018年1月6日。
③《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中國政府網,2014年8月18日。
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