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系糧食安全,解決人地矛盾,就要把勞動力及其人口繼續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推動人力資源、資本、土地等各種要素更優化的配置。塑造新型城鄉關系,就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現代農業發展空間很大,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只有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才能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活力,使廣袤鄉村煥發新的生機。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釋放農村發展活力。深化農村土地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一環,關乎農村財產組織變革、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現代化,也關系農民進城、資本下鄉。一要完善農村承包地的“三權”分置制度,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充分維護承包農戶使用、流轉、抵押、退出承包地等各項權能,承包戶有權依法依規就承包土地經營權設定抵押、自愿有償退出承包地,經營主體經承包農戶同意并備案后可依法依規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設定抵押。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二要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城市國有建設用地的產權平等化,實現兩者的土地同價同權、同等入市。三要適度開放農民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范圍,加強宅基地使用權承租人的長期利益保障,并以宅基地為平臺,促進各種要素雙向順暢流動,尤其吸引“人才+資本”下鄉搞建設。
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激活鄉村振興活力。城市化與鄉村振興具有內在統一性,城市化與鄉村振興相輔相成。但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吸納了各種要素的紅利,如因土地所有制差異帶來的紅利、農村年輕勞動力的紅利,而非均衡性的制度安排阻斷了城鄉統籌協同發展,阻礙了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向鄉村流動,阻礙了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和發展的能力。維系糧食安全,解決人地矛盾,就要把勞動力及其人口繼續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推動人力資源、資本、土地等各種要素更優化的配置。塑造新型城鄉關系,就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要優先滿足農村產業發展的要素配置,促使農村土地規模化集約化利用,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壁壘,改變農村要素單向流出的格局,完善農村要素有效配置的載體,真正實現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平等交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激活市場要素,調動各方力量投身鄉村振興。
深化農村財產制度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小農戶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要在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完善針對小農戶的扶持政策,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股權型利益聯結機制,提高小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新型服務主體,加快發展“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農民以土地、林權、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依法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依法通過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積極參與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強農技指導、信用評價、保險推廣、產品營銷等服務,為農民參與產業融合創造良好條件。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城市體系帶來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促使城鄉之間居民共享土地與公共服務等制度安排上的收益,完善城鄉互動、良性循環、要素流動順暢、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一體化體制。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動農業與農村電子商務、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鼓勵行業協會或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等組織共同營銷,開展農產品銷售推介和品牌運作,讓農戶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設立風險資金、為農戶提供信貸擔保、領辦或參辦農民合作組織等多種形式,與農民建立穩定的訂單和契約關系。更好發揮政府扶持資金作用,鼓勵把符合條件的財政資金特別是扶貧資金量化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戶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采取特殊保護,探索實行農民負盈不負虧的分配機制。發展鄉村普惠金融,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
(作者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務部主任、教授、長三角研究院執行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