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具有豐富的內涵,為人類走出生態危機提供了根本方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制定更為完善的生態補償制度,構建科學合理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注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生態補償 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價值內涵
人與自然、社會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要素整合論的主要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人與自然及社會是構成生態的三大基礎,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了人既受制于自身的“社會性”,同時也在不停地創造各種“社會關系”,在“自我功利性保存”與“社會群體性延續”之間保持動態平衡。對于自然而言,人具有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性;自然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根本特性。對于社會而言,社會是人類共同生活發展的現實環境,人不僅要與自然交換物質資源,而且人的生產活動也受社會現實條件的制約。馬克思主義認為,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需要對這三者進行有機整合,而追求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就需要實現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協調發展。
馬克思主義指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人類通過現實實踐與自然而形成的“物質交換”。基于此,馬克思提出了“新陳代謝”的理論,認為人、自然界和社會通過“新陳代謝”實現了循環往復和物質交換,促進了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馬克思的“新陳代謝”具有兩層含義:一是在自然方面,指自然界本身具有新陳代謝的規律,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自然與人之間通過勞動存在著新陳代謝的相互作用。二是在社會方面,指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即人類社會內部的產品交換、分配、消費等。馬克思的物質交換論,具有非常深刻的內涵,集中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顯示出豐富的生態學思想。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之所以會產生生態危機,其根源在于,由于資本邏輯泛濫導致社會異化,最顯著的表現便是商品拜物教。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和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社會民眾心理越來越趨向功利化和世俗化方向發展,從而轉向過度追求物質層面的個人享受。資本主義則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給人們灌輸狂熱式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現代消費主義的泛濫盛行使得社會對物質產品產生巨大的需求,引發人類對自然界資源的無限制攫取。這一切都是受資本邏輯的支配,其罪魁禍首就是資本邏輯背后的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天然的制度優勢,通過限制和規避資本邏輯的無限制擴張,推動人們綠色理性消費,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由于歷史與現實因素的制約,我國在生態文明補償制度建設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還有待完善和提升。
生態文明補償機制建設有待完善。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當前,一些地方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十分有限,通過節能減排或者人造景觀等方式進行生態補償,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我國生態文明補償理論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對生態補償不同領域之間的補償標準和差異、生態補償中的交易成本、公平和可持續性等相關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透徹。二是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設還不完善,雖然《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對生態受益者付費、生態損害者賠償,建立生態補償運行機制,但是由于具體補償標準和范圍都沒有明確,生態補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相對滯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有力驅動器。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三農”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一些地方鄉村產業造成的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比如,傳統農業的化肥農藥農膜污染、鄉村工業企業污染、畜禽養殖業污染、鄉村旅游污染等。同時,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比較匱乏,特別是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依然相對滯后。此外,一些地方主動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還比較薄弱。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直接決定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效果。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新挑戰。鄉村要發展,就要發展現代產業經濟,鄉村經濟結構將發生巨大變化,本身就較為薄弱的鄉村生態文明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如果缺乏相應的頂層設計,將會導致對鄉村生態的破壞,勢必影響到整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需要增強。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較為注重對一線大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而對小城市特別是縣、鄉一級行政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監測較薄弱。從馬克思主義系統論角度來看,自然環境的局部惡化會影響整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北京每年冬季的霧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周邊地區工業生產造成的。因此,我國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對人、自然和社會有機整體內的各個主體進行全面把握,不能將其割裂,要破除唯GDP的線性發展思維,在各個環節各個區域都要嚴守生態紅線,整體把握生態系統內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聯系,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生態文明建設方案,才能推動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治標更治本。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科學合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馬克思主義強調,不尊重自然規律的發展規劃,只能帶來災難性后果,這是對其生態觀中要素整合論的概述。我國當前正在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必須要遵循自然規律。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決不可從主觀意志出發,以經濟增長為目的,而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充分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制定合乎自然發展的生態制度,不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需要制定合乎自然規律的生態補償制度。同時,要善于發現和利用鄉村生態系統中的自我調節功能,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扎實推進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在解決制約農村生產生活突出的問題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努力改善農村環境。
以人民的需求為中心,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的物質交換論堅持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核心。進入新時代,實現綠色發展,要把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準則,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需求,以更高的高度和更強的責任感,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共同努力構筑一個尊崇自然和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體系,充分展示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態責任意識。
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提升。人、自然和社會,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各個主體的共同參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系統工程,技術性強、投資多、難度大,必須要從整體視角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循序漸進,全面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新時代,我們要更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和協調性,既要看到顯而易見的生態環境問題,同時也不能忽視存在的隱性和邊緣性生態問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把環境污染治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好、經濟社會建設好,為全體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
(作者為大連海事大學研究生院副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陳學明:《論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克服的難題》,《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5期。
責編/孫垚 美編/史航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