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多來,由美國政府挑起并不斷升級的經貿摩擦,給中美關系乃至世界經濟秩序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在剛剛結束的G20大阪峰會上,中美元首達成的會晤成果給踟躕前行的全球經濟帶來了一線曙光,但未來談判進程仍充滿變數。無論中美經貿談判最終走向何方,公道自在人心,是非曲直早已毋庸多言。而中國在這場持久博弈中表現出的強大潛力和韌性,是美國政府始料未及的,也徹底擊破了美國一些人對華貿易戰“易勝”“速勝”的妄想。2019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213433億元,同比增長6.4%;前5個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1%;其他主要指標均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事實證明,只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我們就完全有能力應對一切外界干擾,這也正是當代中國無懼風雨、砥礪前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密碼。
地區差異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獨特優勢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區域之間差異較大、發展不平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差距就是潛力,落差產生勢能,各區域在經濟實力、資源秉賦、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恰恰為我國宏觀調控和戰略部署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間,增強了經濟發展的韌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繼續深入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提出并重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旨在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打造區域協同發展新引擎。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并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對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優化區域互助機制、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等工作做出了原則安排;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發表重要論述。黨中央的系列決策部署,旨在打破行政區劃藩籬,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現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地域空間的錯位發展。顯然,針對我國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實施以全國市場統一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普適性規則體系化為基礎條件,以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為基本框架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助于將區域差異形成的增長勢能轉換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對內開放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對內開放的主要任務是打破行政壟斷和市場分割,消除地方保護和所有制歧視,構建起國內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要素及市場。事實上,堅持對內開放是擴大對外開放的前提和基礎,國內統一市場的規模和一體化程度決定了對外開放的效益和吸引境外直接投資的能力。中國也只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才有更多機會邁向世界舞臺中央,才更有能力和底氣應對外界的各種風險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基礎設施、保障機制、市場環境等方面持續投入和深化改革,為擴大對內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基礎設施方面,我國將打造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絡作為推動區域發展的優先選項,陸續打通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消除區域國省干線“瓶頸路段”,基本實現農村公路對建制村的全覆蓋;構建以沿海、京滬等“八縱”通道和陸橋、沿江等“八橫”通道為主干,以城際鐵路為補充的“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截至2018年底,我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2.9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14.26萬公里,基本形成了便捷暢通的現代化交通網絡。另外,著力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建設,加快5G規模化商用步伐,將極大地提升市場效率和發展質量。在保障機制方面,國家正推動建設統一的金融投資體系、社會征信體系、資源要素市場、城鄉一體的建設用地市場以及開放共享的技術信息市場,為擴大對內開放創造良好條件。另外,在行業準入、審批許可、招投標、財稅政策以及戶籍制度等領域不斷深化改革,推進產業政策由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有利于提升對內開放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在市場環境方面,國家全面清理并堅決廢止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文件,加快促進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加大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給不同經濟成分、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市場主體帶來了更加穩定的市場預期。2018年,中國的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第46位,相比2017年躍升了32位,成為全球范圍內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持續釋放內需潛力”列為2019年政府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進一步加快了對內開放的進程。
消費升級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中國有近14億人口,其中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超過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約9780美元,形成了龐大的消費體量和剛性的消費升級需求,營改增和個稅改革為消費升級進一步釋放了空間。2018年,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1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6.2%,繼續穩居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值得關注的是,恩格爾系數持續降低,2018年為28.4%,比上年度下降0.9個百分點。一方面,黨中央國務院近年來統籌推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戰略,有效激發了廣大農村地區的消費動機,形成了消費升級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在線交付、人工智能以及5G網絡的運用,我國在消費商品、消費方式、消費人群、市場業態等方面發生深刻變革,已經進入新一輪消費升級的窗口期。面對新消費時代的到來,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培育和滿足了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以及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從2018年消費數據來看,代表“消費升級”(交通通信、文教娛樂、醫療保健、居住)的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累計占比在4個季度分別為51.55% 、54.48%、56.24%和56.58%,呈現持續上升態勢。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牽頭印發《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從六個方面提出了24項具體措施,旨在進一步發展國內市場,更好地適應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的新形勢。
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中國政府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加注重目光向內,挖潛提效,展現出“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和“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非凡氣概。面向未來,我們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完善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博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