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阿拉善的底色和價值在綠色,責任和潛力在生態,保護好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是阿拉善各族兒女的共同心愿。
以前,在發展地方經濟和改善群眾生活水平的雙重壓力下,阿拉善盟在緊抓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或多或少損害了部分生態環境。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在進駐內蒙古開展工作期間明確指出,阿拉善盟境內的賀蘭山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粗放,礦山地質地貌損害時有發生,以及工礦企業無序開發等問題突出,需要從嚴從速認真整改。按照中央關于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展專項整治的的總體部署和自治區黨委的具體安排,阿拉善盟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環保督察的整改要求,要求有關職能部門,先查先改,立行立改,確保各類問題整改落實取得實效,尤其是賀蘭山生態綜合整治問題的專項整治。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打造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沙更凈、空氣更清新的綠色阿拉善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基于此,阿拉善盟委、行署痛定思痛,立即行動,牢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采取“點線面”有效結合的方式,深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當前在內蒙古西部偏遠、欠發達地區已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效。
緊緊抓住賀蘭山礦山環境污染問題這個“點”,著力凸顯“整”的力度,提高“治”的成效
賀蘭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交界處,是我國西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和水源涵養林區,也是阻擋騰格里沙漠東侵和西伯利亞寒流侵襲的重要屏障,關系著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及西北、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位于阿拉善盟境內的賀蘭山西麓是內蒙古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同時也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和鉻、鎂等珍貴金屬元素,其中以煤炭資源最為富集,與之相關聯的煤炭產業曾一度成為當地重要的支撐性產業。據調查,阿拉善盟境內的賀蘭山地區曾有30多個大小不一的剝挖坑,1000萬平方米渣臺,采區破壞面積達300多萬平方米,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決不能讓污染問題在阿拉善大地上‘扎根’”,這是全盟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心聲。對此,阿拉善盟委、行署以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的整改問題為抓手,用壯士斷腕的勇氣,第一時間啟動了賀蘭山礦區環境問題整治工作:
一是組建相應的工作機構,成立專項整治工作組,編制系統性的整治規劃,采取“拉網式”排查的方式和分片區、分企業清理整頓的方法,打響生態環境隱患集中整治攻堅戰。
二是通過建立問題整改臺賬、限期拆除設施設備、永久封閉井口和礦區進出道路等措施,對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整治。
三是強化礦山企業的主體責任,堅決執行礦山建設、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三同時”制度,持續推進工礦企業清理整頓整改工作。
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4億元,調配人力14萬人次,調集各類機械車輛11萬臺次,治理渣臺1150萬平方米,覆土915萬平方米,綠化946萬平方米。57家手續不全、污染嚴重的小洗煤廠已全部拆除,54家礦山完成分期治理驗收工作,10家綠色礦山完成升級改造工作。
緊緊抓住大生態環境構建這條“線”,著力凸顯“建”的措施,提高“管”的成效
阿拉善盟屬于我國西北典型的荒漠化生態脆弱地區,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占總面積的1/3,再加上風大沙多、干旱少雨的惡劣氣候條件,使得阿拉善盟的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便很難根本恢復。
近年來,基于特殊的立地條件和區位特點,全盟上下緊緊抓住大生態環境構建這條“線”,著力凸顯“建”的措施,提高“管”的成效,進一步夯實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一是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深入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示范區建設等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嚴格落實國家級公益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等政策,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鞏固提升生態保護建設成果。2017年至今,阿拉善盟新造林216.47萬畝、退化飛播區補播15萬畝、森林撫育17萬畝,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248.47萬畝。
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嚴守空間、總量、準入三條紅線,深入推進“藍天行動”,抓好重點行業污染源治理,推進重點區域大氣環境綜合整治;持續開展“碧水行動”,強化河湖長責任制,抓好額濟納河、居延海生態治理,深化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態系統治理;大力推進“凈土行動”,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深化農牧業面源污染防治,確保土壤環境質量安全;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
三是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持續鞏固提升騰格里環境整治、賀蘭山生態環境治理、胡楊林保護區退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成果,同時加強城市綠化、公園建設和濕地恢復,讓阿拉善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沙更凈、空氣更清新。
緊緊抓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面”,著力凸顯“調”的措施,提高“轉”的成效
阿拉善盟礦產資源較為富集,但產業發展較多依賴煤炭、原鹽等資源開發,形成了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導、產業結構單一化和重型化特征較為明顯的產業體系。
2015年,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5%,傳統粗放型產業仍然是拉動全盟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旅游業、沙產業、清潔能源和口岸物流等新興產業發展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規模集群效應,獨特的資源優勢還沒有完全轉化為產業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希望內蒙古的同志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正確處理穩和進的辯證關系,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阿拉善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方向指引和行動遵循。
近年來,阿拉善盟立足全盟特色資源優勢,探索構建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逐步讓浩瀚戈壁沙漠成為阿拉善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主要做法有:
一是大力發展節水高效農牧業,重點發展有機農業、高端畜牧業、精品林果業、休閑農牧業等特色產業,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走特色、規模、綠色、高端、精品發展之路。
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實施延鏈補鏈強鏈項目,加快推動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工藝升級、功能升級、鏈條升級,實現產業產品向高端高質邁進,推動煤鹽化工產業交叉互補、循環耦合發展,打造循環經濟發展體系。
三是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依托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額濟納胡楊林、東風航天城等世界級文化旅游資源,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建設旅游景區,辦好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會、額濟納金秋胡楊生態旅游節、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節等活動,做大做強“蒼天般的阿拉善”旅游品牌,著力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依托蓯蓉、鎖陽等阿拉善盟特有的沙生植物資源,做精做優特色沙產業,著力打造國家重要的沙產業示范基地;依托阿拉善盟豐富的風光資源優勢,加快阿拉善1000萬千瓦風光電基地和阿拉善盟——上海廟160萬千瓦風電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示范基地;依托阿拉善駐軍多、兵種全的優勢,大力發展軍民融合空天技術產業,著力打造軍民融合空天基地;依托策克、烏力吉兩個國家開放陸路口岸,大力發展泛口岸經濟,努力把阿拉善建設成為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國際大通道。
通過不懈努力和實踐探索,阿拉善盟在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系上作出重大突破,走出了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增強了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編:賀勝蘭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