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的“三個順應、三個遵循”原則,立足劣勢找優勢,放眼發展謀出路,按照“生態優先、立草為業、以草帶畜、以畜促草、草畜并舉、循環發展”的總體思路,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將草產業培育成了繼馬鈴薯產業之后又一生態富民產業,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效應、生態效應和社會效應。如今,生態型草牧產業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綠色產業”、“扶貧產業”、“富民產業”。安定區的實踐為我國黃土高原同類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鑒、可復制的新路徑。
生態優先,立草為業,實現了生態效益凸顯、美麗安定更有魅力
安定區位于甘肅中部,通稱“隴中”,是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翻開歷史,該區域不乏曾經輝煌的印記,曾因擁有廣袤而豐美的天然草地,被譽為“畜牧為天下饒”的富庶之地。更有悲壯的史詩,近代以來又因亂墾濫伐致使生態環境破壞,被清朝左宗棠上書朝廷奏折里呈述為“隴中苦瘠甲于天下”。
安定區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少、蒸發量大,年平均降水量在380毫米左右,蒸發量達1526毫米。上世紀以來,該區域長期干旱缺水、災害多發、生態環境極度脆弱。因此,擺脫貧困、恢復生態,互為因果、互相制約。
正因為這里的生產生活條件十分酷劣,安定人民總是能夠做到“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正因為改變貧困是日夜的夢想和熱切的希望,安定人民總是能夠充分發揚“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形成了敦厚、包容、堅韌、自強的“安定精神”。
干旱和水土流失是造成安定貧困的根源,種草種樹是改善生態環境的根本措施。安定區的發展過程,是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擺脫貧困和修復生態,建設生態環境的過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安定歷屆黨委、政府一屆接著一屆干,始終堅持不懈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作為全區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團結帶領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反彈琵琶”,大念“草牧經”,譜寫生態環境建設的壯麗詩篇。
立足區位謀發展,咬定草業不放松。從種草種樹、停止植被破壞、遏制生態惡化等政策措施實施以來,安定區始終將草牧業作為新型產業進行培育,實現了由順應自然、提升認識,順應政策、乘勢擴量,順應時代、提質增效,順應市場、培育產業的歷史性轉變。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使一年種、多年收,管護成本低、收益好,還達到水土保持和促進恢復生態的紫花苜蓿在全區得到大面積的推廣,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既有效的保護了生態,又為草業開發奠定了基礎。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在安定區青嵐山優質牧草種植基地,萬畝紫花苜蓿花開爛漫,蜂蝶飛舞,書畫愛好者在田間地頭饒有興致地進行采風寫生,他們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震撼。
這個基地就是定西億邦農牧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付軍的杰作,他把近10年在城區做廣告賺得的全部血本都花在開發這個優質牧草基地上了。他說,5年來,我們流轉土地種植紫花苜蓿和紅豆草,一則可以保護植被,修復生態,美化環境;二則可以草帶畜促畜助農增收脫貧致富;三則可以為廣大書畫舞蹈藝術愛好者提供采風展示才藝平臺,進一步擴大宣傳效應,吸引更多市民前來賞景旅游,以此發展旅游業。他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家鄉要么幾十天形不成有效降雨,要么就是狂風暴雨帶來自然災害,時不時有山洪暴發。現在惡劣天氣少了,山洪沒有了,并且降水也比以前多了,連小氣候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山川里喜鵲、山雞、錦雞飛來飛去的,還有許多不認識特別好看的鳥兒呢。
“通過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大面積種植牧草和飼用作物,有效提高了植被覆蓋度,減少了水土流失,實現了‘泥不出溝、水不下山’,大幅減少了黃河上游泥沙入河,踐行了習總書記提出的‘綠化祖國大地’行動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區委書記趙眾煒感慨地說,“生態興則產業興,產業強則百姓富。如今,我們都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了,定西的山頭綠了,區域環境變了,群眾生產生活水平發生了明顯變化。”
據安定區氣象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年降水量478.9毫米,與歷年平均降水量377.0毫米相比偏多27%,2019年1-8月降水量為324.9毫米,與歷年同期降水量272.5毫米相比偏多19%。據氣象部門分析,安定區降雨量有逐年遞增趨勢,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該區種草種樹修復生態,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的明顯效應。
該區大面積種植牧草和飼用作物收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全區土壤侵蝕模數大幅降低(由2010年的5640t/k㎡減少到2015年的2340t/k㎡),林草覆蓋率超過7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75%。同時,草品產品銷往西藏、青海為代表的“三江”源頭,有效緩解了三江源頭草畜平衡的壓力,為三江源頭牧區減畜作出了積極貢獻,有效保護了三江源頭生態環境。
以草帶畜,以畜促草,走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草畜一體化循環發展的脫貧致富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3年著重強調草牧業發展。特別是2017年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發展草牧業,支持青貯玉米和苜蓿等種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這為安定草產業發展帶來了政策疊加的利好機遇。安定區乘勢而上,順勢而為,通過加快發展生態型草產業,生態環境得到質的改變,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
“去年,我種了14畝左右的飼用玉米,以300元/噸的價格全交售給了家門口的甘肅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毛收入少說也要1.5萬元呢。再說,和草業公司搞訂單種植,就像‘定娃娃親’一樣,咱只管搞好種植就可以,銷路不發愁了。”安定區李家堡鎮馬家岔村群眾孫孝在當地草品公司的帶動下,每年訂單種植飼用玉米10多畝,還發展牛羊養殖,每年養殖業收入2.5萬元左右。
抱團發展助增收,精誠合作促多贏。甘肅民祥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做大做強企業,攜手帶動發展,成為全國草業界的“領頭羊”。公司已經培育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自建原料基地3萬畝,帶動合作社32家,培育種草大戶120家,共建設牧草原料基地15萬畝,發展原料收購與初級加工點60多個,公司年生產加工能力可達60萬噸以上。
安定區將商品草開發作為保護生態環境和開發產業的有效手段,培育成熟了一批“自身實力好、加工能力強、產品適銷對路”的草品加工企業,生產草粉、草塊、草顆粒等干草系列和青貯裹包飼草等豐富的草品,產品除了滿足當地和周邊需求外,銷往全國各地。一方面使當地和周邊的牛羊飼用了優質安全的飼草,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內對優質飼草的需求,有效推動了草畜一體。截至目前,全區牛羊為主的草食畜飼養量達90萬頭只,草畜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
目前,全區有近3萬戶農戶(其中貧困戶5000多戶)、5000多戶種草大戶、300多家合作社和20多家企業參與到草業開發的各環節中。全區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達110萬畝,一年生飼用作物穩定在40萬畝左右,年產鮮草320萬噸以上,已培育成熟加工能力在萬噸以上的草品生產企業15家,年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產品除滿足當地和周邊需求外,還銷往國內各大牧場,安定牧草已走向全國各地。貧困群眾人均草產業增收700元以上,貧困戶增收的15%來自于草產業。
“草業開發有效調優了農業結構,使區內撂荒耕地得以有效利用,一年生飼用作物和馬鈴薯有效對接輪作倒茬,全區‘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基本形成,加快了‘以草帶畜、以畜促草、草畜一體’的進程,有力地助推了縣域經濟發展。”安定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祁永和介紹安定區有序實施草業開發所達到的良好效果。
如今,草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空間最大、助推脫貧效果明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恢復生態的主導產業,全區草食畜實現了由“生存型、生長型”向“需求型、營養型”的根本轉變,出欄率增長較快,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牛羊出欄率較5年前同比增長15.5%,顯現了強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18年底全區草牧業總產值達到35億元,人均牧業可支配收入達2506元,實現了草多、畜多、肥多、糧多、錢多的良性循環。
新時代有新作為,新起點再創新輝煌,著力將安定區建成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牧業生態循環經濟試驗示范區
8月19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期間強調“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只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可以成為金山銀山”,還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正確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加快發展生態產業,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總書記的講話為安定區廣大干部群眾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進一步堅定了隴原人民發展草牧業助推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的決心和信心。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郭旭生一直致力于研究推動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溝壑區牧草產業的發展工作。他說,“安定區是我國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溝壑區的典型代表區域,該地區的生態問題和脫貧問題歷來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問題。鑒于整個隴中黃土高原丘陵區生態的現狀、所屬自然氣候條件以及社會發展現狀,發展草產業將成為該地區新時代背景下再造一個秀美山川,實現產業脫貧、鄉村振興和綠色崛起的必然選擇。而且根據目前國家的生態保護及農業產業發展政策,整個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廣大農村和農牧交錯帶也將成為我國重要的草畜產業基地之一。發展草產業不僅能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可實現傳統耕地農業向草地農業轉變并促進現代草食家畜產業高質量快速發展,還能催生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能有效帶動群眾致富,最終實現產業持續脫貧。因此,定西安定區草產業的發展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效應,而且兼顧社會經濟發展、脫貧攻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多重效應。目前,安定區通過發展草產業,已走出了一條生態修復、以草興牧、農牧結合脫貧致富之路,也為占國土面積64萬平方公里的我國黃土高原同類地區生態保護建設和產業發展樹立了一面旗幟,并在國際國內產生了重要影響。”
“根據此次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的重要講話精神,安定區應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搶抓機遇,全力推進草畜產業進一步發展,站位整個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和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建設與鄉村振興任務,在更高的層面上定位和謀劃草畜產業發展,為整個黃土高原丘陵區生態保護建設、產業脫貧和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郭旭生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自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始終堅持生態第一、環保優先,正確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大力弘揚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加快實施各類重點林業工程,嚴格落實河(湖)長制,統籌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努力為安定高質量發展增綠添彩。”安定區委書記趙眾煒對于安定區如何加快發展思路明晰、信心百倍。
趙眾煒說,草業開發使全區生態環境得以保護和提升,同時已成為全區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但與總書記考察甘肅時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精神相比,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相比,與縣域經濟發展和助推精準扶貧的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今后,我們將繼續走生態優先的路子,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緊緊圍繞“中國西部草都”核心區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定位,走集團化、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展路子,把草業開發作為助推精準扶貧、推進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來發展,努力將安定區建成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草牧業生態循環經濟試驗示范區,將草產業打造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將安定區打造成優質飼草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為一體的貿易中心,努力建成“山川秀美、經濟活躍”的幸福美麗新安定。(人民論壇課題組:吳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