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了堅定廣大思政課教師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的信心和決心,2019年7月9至15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舉辦了暑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活動。培訓班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既有教育部長江學者陳金龍院長對“四個自信”理論思考的解讀,又有對全國改革開放先進典型東莞松山湖高科技產業園區的考察,更有我們對引以為豪的港珠澳大橋的現場參觀,一幕幕廣東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參加教育實踐活動的思政課教師充滿了感慨:廣東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魅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魅力落腳于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理論之所以成為理論,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關于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知識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蓬勃發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尊重理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但這里的客觀真實不能作表象理解,而是特指事物的本質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是嚴格基于文本解讀和學理推演而生成,而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深刻回答和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科學理論。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抓住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與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抓住了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根本。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魅力落腳于始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終極指向是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它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試圖從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中找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關注現實的“人”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線,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目標,關注人的根本利益,并為實現人的根本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徹底性品格。正是牢牢把握了“人”這一根本,馬克思主義才成為徹底性的理論,顯示出它的魅力所在。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線。在近百年的風雨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沒有忘記思考和回答“我是誰,為了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等一系列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性問題。在回答“我是誰,為了誰”這一問題時,毛澤東同志要求“先當人民的學生,再當人民的先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在回答“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時,毛澤東同志主張“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鄧小平同志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組織工作中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因為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主體。另一方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深深知道,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每個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責任重于泰山,事業任重道遠。”正是始終堅持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才具有永久的魅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魅力落腳于始終堅持與時俱進
理論從來就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在解讀和反映現實的過程中,形成最一般、最具代表性的規律。理論的魅力致力于在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并不斷與時俱進。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馬克思主義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的方法。”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一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能夠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審視自身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也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理念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和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只要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況新事物新問題,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我們黨才能順利地實現工作重心的轉變,才能正確解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只有始終堅持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魅力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魅力落腳于實現了巨大的物質力量
理論是現實世界的反映,又會成為改造現實世界的物質力量。理論轉化為物質力量,需要兩個層次的轉化。首先是理論的一般性和思想的特殊性碰撞,使人們從思想層面認知理論,了解理論本身的意義,實現理論“說服人”。其次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碰撞,需要人們拿起已經掌握的理論武器去指導實踐,將理論徹底地轉化為物質力量。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已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已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領導干部加強理論宣傳,要發揮好理論的現實解釋功能,用理論說服群眾,占領群眾的頭腦,得到群眾的認同,進而支配群眾的行動,讓理論成為群眾聽得懂、信得牢、用得好的思想工具,實現理論指導向實踐力量的轉化,巨大的物質力量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魅力鮮活的外在體現。
(作者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副院長,江蘇省公民道德建設與人的現代化研究基地研究員)
【注:本文系2017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新時期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歷史、現狀與境界提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7ZDIXM022);2017年江蘇省社科基金基地項目:習近平“不忘初心”思想與共產黨人境界提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6JD011)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