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為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在社會大眾減少出行,眾多企業延期復工的同時,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挑戰。為此,需要我們做好復工前的科學防疫標準研究,做好企業復工后的服務工作,以及做好各地區各行業的引導工作,在疫情防控的同時,為經濟的穩定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經濟發展 制度紅利 疫情防控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春節來臨,人口廣泛流動,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全國蔓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國普遍實施的辦法就是嚴格“隔離”,這也是我們取得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初步成效及最終勝利的關鍵舉措。但是,采取隔離和其他抗擊疫情的一些措施,以及疫情爆發所引起的我國發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對我們的生產、消費、市場流通、國際經貿和勞動就業等諸多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疫情蔓延造成的損失已經在所難免,然而這種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經濟發展有足夠的韌勁,潛在的增長能力也不會被削弱,疫情被基本遏制或結束后,將迎來生產能力的恢復和補償性消費,市場復蘇值得期待,結合疫情的發生對我國的治理與發展模式進行分析研判,必將進一步開啟改革的新篇章,制度紅利有可能得以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我們堅信“嚴冬過后是陽春”。
疫情蔓延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春節假期期間居民消費的線下部分受到嚴重抑制。防控疫情需要大家深居簡出,直接抑制了本該火爆的春節假期傳統消費市場,其中,旅游服務、餐飲服務、交通運輸、線下零售、休閑娛樂和體育健身等服務業所受的影響最為直接。但疫情對消費的影響只是暫時的,強勁的需求基礎已經形成慣性,會在疫情結束后出現快速反彈。
二是節后的復工生產受到很大影響。假期延長、復工審批、“退改停”訂單、現金流、原材料供應、物流效率、員工到位情況等問題都有可能成為企業復工生產上的障礙,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壓力會在短期內陡增。
三是就業可能受到沖擊。春節時段經常會成為企業大量招工的節點,但基于疫情防控需要而導致的開工不足與到崗延期問題會普遍存在,可能會出現勞動力市場在數量上和區域上的供需對接失衡問題。
在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有序復工,減輕經濟運行損失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力防控是第一要務。在沒有攻克特效藥物與疫苗難關的情況下,疫情防控與人員流動存在矛盾,但疫情防控與穩定經濟并不存在絕對的矛盾,經濟的穩定運行除了能為疫情防控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之外,還能盡可能地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當前的疫情防控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何平衡好抗擊疫情與穩定經濟的關系,首要的問題就是做好復工與防疫兩平衡。具體來看,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一是亟需做好復工前的科學防疫標準研究。當前的復工需求旺盛,復工審批標準不同,在防疫標準與防疫措施上也存在很大的地方差異,這使得各地的防疫工作在返程潮和復工潮中面臨著一些風險。因此,復工亟需科學的防疫標準作為指導,具體執行要因地制宜,落實責任,強化監督,精準施策,做到防疫工作常態化,以保證復工后的防疫工作安全可控。
二是做好企業復工后的服務工作。受疫情影響,企業在復工后會面臨許多問題。一般認為,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需要應對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問題。地方政府需要及時為轄區內企業的復工復產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持。一方面,將就業工作與保障企業用工相結合,因地制宜的做好就業市場的引導與服務;另一方面,還需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靈活制定幫扶實施細則,將助力企業降成本、減損失的工作落到實處。盡管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要創新思路積極開展經營自救,但在非常時期,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十分重要。中小微企業生存與大企業的發展存在密切聯系,而中小微企業在抗沖擊方面的基礎薄弱,亟需包括稅費減免、利率優惠、用工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工具箱”,更需要地方政府的用心幫扶。
三是分行業、分地區做好引導工作。一方面,各行業相關的政府主管部門要根據具體行業受疫情影響的程度及企業訴求有針對性地做好引導與服務。關注農副產品加工、倉儲及物流的暢通情況,幫助制造業企業解決用工、原材料供應與物流、稅費壓力等方面的難題,協助受影響嚴重的服務業企業盡可能的降低損失開展自救。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地區間受疫情影響的差異性,在科學的防疫標準與原則下,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做好就業和復工引導服務工作。對疫情嚴重的地區,工作重心仍然是疫情防控,可強化區域間的配合與聯動來保證地方經濟社會的穩定運行。
新形勢下的中國經濟如何“化危為機”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活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也存在危中之機,具體來看,疫情催生和倒逼出來的發展機遇至少有三個方面需要引起重視:
一是疫情促進了新技術、新模式的加速應用。在人流物流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以新技術應用為支撐的線上活動得到廣泛推廣,線上購物、線上辦公、線上游戲、直播娛樂、付費影視、線上咨詢、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數字經濟消費在短期內受到廣泛關注。如果能將這種短期的線上應用效應放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進程,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也有利于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培養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體來看,需要順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趨勢,促進線上服務與線下實體的融合,強化以新技術應用為代表的新型服務業態在長期層面的增長潛力,進而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發展。研發設計服務、智能制造、柔性定制、共享生產平臺、智慧供應鏈管理、服務衍生制造等領域都將是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可為經濟社會進步帶來強勁的創新活力。
二是通過疫情防控補齊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的短板。如果說2003年的非典疫情拉開了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領域改革序幕,那么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則向新時代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與方向。這次疫情的爆發,暴露出了我國在防護產能彈性、應急管理機制等方面的短板,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嚴重沖擊,我們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舉一反三,補齊短板,尋找潛能。
三是加快政府政務現代化改革的進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新技術在生產生活領域的普及和應用,必將催生政府的治理方式與時俱進。此次抗擊疫情,互聯網在搜集信息、發現問題、信息公開、科學防范指導、輿情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凸顯,將進一步加快我國政務現代化改革進程。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后豐曉旭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賀勝蘭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