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在線教育、智能教育產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疫情防控期間,為保障學生學習生活正常,以及保障師生健康,各地大中小學開啟了網上課堂,全國有近3億師生“停課不停學”。如清華大學免費開設了“文泉學堂”,北大在抖音平臺開始播放網課。作為被教育部選中給小學生上網課的平臺,據釘釘官方消息,2月10日——大部分地區原計劃開學日,已有廣東、江蘇、河南、山西、山東、湖北等多個省份加入“在家上課計劃”,預計共5000萬學生通過釘釘直播的方式上課。同時,在線教育上市公司也吸引了大量資金。節后至3月13日A股在線教育板塊累計上漲幅度達到24.69%,成交金額已破8000億元,多支概念股在此期間出現連續漲停,并創下股價新高。
作為教育與科技融合的成果,在線教育并非新鮮事物,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進入中國,國內多所知名中學開設網校,開啟了中國在線教育的序幕;進入2000年,互聯網迅速普及,在線教育的工具、平臺等開始涌現;2010年后,隨著移動互聯網浪潮的興起,以互聯網公司為主的專業在線教育機構大批量誕生,市場開始垂直細分;隨著人工智能、5G時代的到來,在線教育正逐漸普及并對傳統教學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中國教育正在從教育大數據時代向智能教育時代邁進。
疫情的發生,使原本已經不斷發展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受到了檢驗——在線教育的優勢和劣勢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現。一方面,在線教育在技術上解決了學生居家學習問題,讓教師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溝通,在線獲取海量資源。而另一方面,老師當“主播”,學生要“打卡”的在線教育模式也遭到了老師、學生和家長的集體“吐槽”。有教師表示,線上教學讓人更累了,在線批改作業更費眼,網絡卡頓、互動性差讓直播課的教學效果和效率都大打折扣。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差距也讓一些教師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家長表示新技術讓人很糾結,網上雖然有海量資源,卻讓人眼花繚亂不知從何下手。不上網課怕耽誤孩子學習進度,上網課又擔心孩子視力健康,而在線“曬作業”讓自己原本就焦灼的心更加焦慮了。對于上網課,小學生甚至集體“出征爆錘”釘釘打一星表達抗議。同時,由于在線教育對于網絡環境和硬件設備要求較高,農村和網絡信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學校學生有可能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而這可能又進一步加大了教育不公平現象。
未來已來,我們如何面對?雖然在線教育當前還面臨著各種問題,但是隨著人工智能發展和5G時代的到來,在線教育正逐漸普及并深刻影響著傳統教學方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應對,客觀上加速了中國教育向智能教育時代邁進。當前,新技術助力教育變革已經成為了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面對新形勢下的新教育,家長、教師與公眾對于教育的態度也將出現新特征、新變化與新期待。
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初,人民日報社《國家治理》周刊、人民智庫先后組織開展兩次專題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公眾對“人工智能+教育”的認知與態度,家長對于教育事業、產業發展有哪些新需求與新期待,新形勢下家長教育心態新特點等問題。結合疫情期間公眾對在線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的認知與評價,形成《當前公眾對“人工智能+教育”的認識與期待》與《新形勢下我國家長教育需求與心態特征調查報告》兩項調查成果。
今后,教育與科技的融合還將呈現更多可能,打開更廣闊空間。我們也期待與有關各界加強合作,將這一領域研究持續推向深入。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