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模龐大,全球廠商青睞。中國市場規模巨大,擁有著近14億人口市場規模和4億人左右且快速增長的中等收入群體,增長趨勢穩健,比市場規模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市場需求結構。近年來,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穩步提高,新興中產階層消費需求不斷上升,不同代際的消費群體呈現不同的增長特征,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具有多元性特點,表現為“一國多個市場、一國多層次市場”。未來中國消費發展有兩大驅動力:一是消費量持續增加與消費升級,二是人口結構變遷帶來消費品類以及消費熱點不斷演變。英國經濟學家情報社1997年所著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贏家與輸家》一書中分析了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后,贏家為什么贏、輸家為什么輸:“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市場的企業基本都輸了,把中國看成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市場的企業都贏了。”時至今日,中國市場依然如此,中國既有以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帶來的大風口,也有抓住年輕人消費心理的跨界電商的小趨勢。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和消費升級充滿新機遇,為了回應市場需求,企業需要加快創新頻率,以適應更加細分的市場。
推進高質量國際經營,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出口壓力促使企業努力提升產品質量、開發新品種,開辟潛在的或者沒有被充分開發的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激烈與出口壓力促使企業重新構建新的全球化戰略與轉型升級路徑。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將逐步取代對初級生產要素的依賴,增加產品附加值,改善國際分工地位,實現向價值鏈高端的躍遷。
中國國內市場雖然廣大,但是競爭日益激烈,進一步擴大開放,全球企業將逐鹿中國市場。市場結構性飽和與產能過剩特征具有長期性,優勝劣汰市場法則更為明顯,這些趨勢將迫使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不得不向海外市場發展。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由“貿易立國”向“海外投資立國”戰略轉變,經歷了資源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金融服務業幾個對外投資發展階段。通過對外投資緩解日益嚴重的日美貿易摩擦,以“全球化經營”為目標構建國際化生產網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數仍處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階段,亟需借助國際社會資本與技術推動本國經濟發展,同時兼具廉價而又豐富的勞動力與巨大的市場容量,可以利用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其實現工業化的跳板,實現與中國產能合作的互利共贏,成為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海外承接地。
中國企業一旦進入國際市場,之前只重視國內市場的傳統觀念自然就會延伸為對全球市場占有率的重視與關切。當前,在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海外投資的占比仍然很低,國際化主要表現為出口依賴,這也是中國產業全球出口占有比例較高的重要原因。全球范圍配置資源,深耕海外市場,這幾乎是所有經濟強國的典型特征。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不僅是企業由大變強的過程,也是國家競爭力增長的過程。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就指出:一國興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
制度型開放帶來改革紅利,開放新格局釋放發展動能。2018年6月30日,國家發改委連續發布了兩則“負面清單”,分別為《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而2019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保持了2018年版的體例結構,進一步縮減了負面清單長度,新推出一批開放措施。其中,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由48條減至40條,壓減比例16.7%;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由45條減至37條,壓減比例17.8%。2020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開始實施,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供有力法治支撐。從減稅降負到簡政放權,中國與國際并軌的領域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改革措施落實效率越來越高。中國正在經歷由低成本要素和政策優惠型營商環境向降低制度型成本、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方向轉變。
當前疫情防控呈現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疫情并沒有影響中國開放的步伐。外資以價值投資為主,更看重長期趨勢,并不會因短期的疫情沖擊從根本上改變對中國市場長期戰略。中國市場中長期走勢非常樂觀:一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引導利用外資進入新階段,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努力邁向產業中高端;二是中國正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強大的市場吸引高質量外資進入;三是更加自由競爭政策的出臺是吸引外資的基礎。
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在《變革中國》一書中寫到“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二戰以后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經濟改革運動”。這場制度變遷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GDP增速每到低谷時,中國就會發生一次重大的制度變革,重塑經濟增長動力。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的農村改革,90年代初的市場化改革,21世紀初中國加入WTO,金融危機以來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自貿試驗區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一個國家發生制度變遷既需要時間,地理空間上也存在異質性,中國是一個經濟體量龐大且地區發展差異顯著的國家,在中國發生的制度變遷必定在時間上是逐步的,在空間上是不均衡的,在產業上是有優先序的,因此制度變革帶來的紅利不是一次性,而是波浪式、分地區、分產業陸續而來。
在開放領域,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更加注重規則等制度型開放。以高水平開放帶動改革全面深化。制度型開放是更深入的開放、更全面的開放、更系統的開放、更公平的開放,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用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推進開放,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一輪的制度紅利。以開放促進改革,以高水平開放帶動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改革帶來紅利,通過制度增進激勵。
既抓緊疫情防控,又抓好經濟運行,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沖擊具有短期性特點,用足政策空間可以有效應對沖疫情的影響,既抓緊疫情防控,又抓好經濟運行,市場恢復常態指日可待。面向未來,中國經濟將長期處于市場化、工業化和全球化進程中,經濟增長動力強勁。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14億多人口的大市場,有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是一個非凡的故事。中國模式的市場經濟將繼續堅持走自己的路,保持自己的特色。中國是當今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穩健與高質量發展必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動力與活力,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
(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中央財經大學國際投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貿促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注:本文系中央財經大學2019年度一流學科建設項目“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投資跟蹤研究”(項目編號:YDYL201906)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賈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