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第二十八次會議。針對中小銀行改革發展,會議明確指出,必須把改革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立足服務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在充實資本的同時,解決好中小銀行在業務定位、公司治理、信貸成本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推動治理結構與業務發展良性循環。
目前,深化中小銀行改革面臨哪些難題?如何破解?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和學者。
改革面臨不少難題
目前,我國有4000多家中小銀行,它們長期扎根基層,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部分中小銀行風險暴露,雖然監管部門精準化解了不少風險,但中小銀行在改革發展中仍然面臨眾多難題。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中小銀行客戶基礎較為薄弱、資本補充難度較大、負債成本偏高,特別是一些客戶集中在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銀行,優質資產獲取難度較大。再加上部分銀行風險意識較為淡薄、風控能力有限、資產質量壓力較大、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仍然存在。中小銀行轉型升級難度較大,一些觀念還未從傳統思維中轉變過來,科技投入實力不足,同質化發展較為普遍。
“中小銀行數量多,不同銀行間發展差異非常大,在經濟下行周期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中小銀行發展面臨一定困難。”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這些困難集中表現在資產質量壓力大、資本補充渠道狹窄、負債成本比較高等。同時,中小銀行面臨自身發展定位模糊、發展空間比較有限等難題。還有的中小銀行在公司治理上面臨較大問題,甚至有大股東把銀行視為提款機的情況。”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要加快解決部分中小銀行公司治理缺失的問題,強化“三會一層”履職監督和問責,優化股東結構,規范股東行為。在業務經營上,進一步引導商業銀行聚焦主業,回歸本源,下沉服務。在資本補充上,為提升中小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需拓寬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渠道,尤其是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等。
明確自身業務定位
對于中小銀行在業務定位、公司治理、信貸成本等方面出現的突出問題,專家學者們建議,中小銀行要“刀刃向內”,業務需要回歸主責主業,監管應設置差異化考核指標。
“中小銀行要進一步明確自身的業務定位。”溫彬認為,由于中小銀行扎根基層,天然具有普惠性質,因此要回歸主責主業,將服務基層居民、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作為主要業務方向,長期精耕細作培育客戶群體。監管部門要加強引導與考核,從政策層面提出明確的中小銀行業務定位要求。同時,設定差異化考核指標。
中小銀行公司治理與業務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健全、良好的治理結構是銀行健康、長遠發展的基礎,要將推動治理結構改善與業務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溫彬表示,一方面,要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頂層設計,拿出“刀刃向內”的決心和行動,根治公司治理缺陷,不斷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經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快業務轉型升級,吸收好的經營管理經驗,迭代優化商業模式,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制定適宜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提升市場競爭力。
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介紹,過去幾年中,監管部門不斷推動中小銀行完善公司治理體系,包括監管制度“補短板”、規范股權管理制度、制定公司治理的具體考核辦法等。與此同時,監管力度和處罰力度也顯著強化,進一步推動了銀行內部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
曾剛表示,從未來看,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監管制度、嚴格落實各項監管要求,推動中小銀行公司治理能力不斷提高。應通過改革,為銀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尤其是建立中長期激勵機制,提供更大的空間,以確保銀行業務發展與銀行及利益相關者的長期利益保持一致,從源頭防范重大風險的形成,并為銀行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完善風險處置機制
董希淼建議,對股東資質進行穿透式監管。將績效薪酬的延期支付比例與業務的風險持續時期相匹配,提高合規指標和風險類指標在管理層履職和績效考評中的權重。加快推出并運用股權、期權等中長期激勵手段,避免因短視行為導致中小銀行風險積累。
“必須完善中小銀行風險處置機制。從具體監管實踐來看,目前中小銀行的監管難度較大的是公司治理問題,包括股東結構、風險控制和內部的大股東小股東關聯交易等。商業銀行一旦出現風險,有《商業銀行法》作為處置風險的依據,而其他銀行的風險目前并無相關法律規定,大多依照的是部門規章和地方出臺的相關管理辦法。”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表示。
對于中小銀行的風險處置機制,尹振濤認為,需要從兩個方面去完善:一是必須基于法律、基于市場化的原則,處置中不能改變原有的法律框架、法律制度,這對打破剛性兌付、維護市場穩定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同時要防止次生風險的出現。二是處置辦法要走在風險事件之前,并經過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確認。未來一旦出現風險,可以第一時間啟動處置機制。(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陸 敏 彭 江 郭子源 錢箐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