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穩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化危為機作出重要指示。前不久在浙江考察時,總書記深刻指出:“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總書記還特別強調,要深入分析,全面權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危中有機,危可轉機,體現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矛盾論的深刻哲理。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是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一條重要方法論。
危中有機,事在人為。當前世界仍處于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全球化遭遇挫折、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民粹主義在多國興起,中東地區地緣政治角力持續博弈,中美貿易摩擦陰霾仍未散去,本已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推波之下更顯“躁動不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的疊加是新時代對我國經濟體系韌性、社會治理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信心等的大考驗。在集中精力辦好自己事情的發展建設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沉著應對,展現出必勝的信心與勇氣,變局下凸顯戰略定力,風浪中把穩前進方向,危機中彰顯民族精神與復興偉力。
時代是出卷人,新時代提供了既是百年未有之機遇又是百年未有之挑戰的大變局作為舞臺,讓我們去完成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試卷作答。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即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答交卷之時。如果說率先經受住了疫情沖擊,是交出了一份應對重大考驗的合格答卷,那么深刻把握危中之機并成功化危為機,才是交出了一份創新發展的滿意答卷。簡言之,化危為機,就是要著力解決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強大自身,做好自己的事。解決自身的重大風險隱患、強化自身,我們已經有一套成功的經驗,那就是全面擴大改革開放,用改革的辦法優化制度、激發活力,平衡各種利益,用開放的辦法倒逼改革與發展。
化危為機,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重大災難之后。回望各國歷史,每一次危機背后都孕育著機遇,誰把握了機遇就占據了未來發展的主動。蘇聯利用西方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助推了其快速工業化,“亞洲四小龍”利用西方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加速了自身的騰飛。在這次與疫情抗爭的過程中,新的交易方式、交往方式和生產方式成長為趨勢型變革,例如向“無接觸經濟”為主的形態升級的產業轉變和經濟轉型。聚焦我國當下,中國迅速控制疫情所顯示出來的體制效能和擴大開放的政策為全球資本再次確認中國市場價值提供了新的基礎;陷入疫情困境各國對醫療、生產和生活物資的緊急需求為中國穩出口提供了歷史性窗口;中國在確保國內經濟穩定運行及宏觀環境安全穩定的同時要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為吸引全球資本提供更為便利的環境;疫情防控彰顯中國堅強高效的疫情防控行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最有利、最直接的證明,為全體中國青年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課”,培養青年更強的政治認同,牢固樹立永遠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行動自覺;等等。
百煉成鋼,每一次危機中的逆行奮戰、堅守奉獻,都是在為勝利積蓄力量。在大危機時期,安全就是財富,穩定就有機會。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過去,巨大努力和犧牲換來的安全與穩定需要我們不負韶華加倍努力,用持續不斷的智慧創新化危為機,去彌補“停擺”時的缺失,力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在新時代新征程,前進的道路絕不會一馬平川、風平浪靜,我們只有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不斷攻堅克難,才能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