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治理中,家風是家庭道德的集中表達,民風是社會公德的重要表現。以家風建設推動家庭道德建設,以民風培育推動社會道德建設,將家庭道德的“小圓”和社會公德的“大圓”融合起來,營造良好鄉村社會風氣,培養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是深化鄉村德治建設的必要之舉。
【關鍵詞】鄉村治理 家風建設 民風培育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德治是從鄉村文化及價值觀層面推動鄉村治理的,它能夠有效解決鄉村治理中的人際關系疏遠、精神信仰空虛、價值觀念混亂等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我們應當以家風建設推動家庭道德治理,以民風培育推動社會道德治理,打造家風和民風共建的最大“同心圓”。
家風建設:深化鄉村德治建設的家庭道德基礎
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主的倫理社會,家庭倫理是開展社會治理的重要資源。在古人看來,家和國本是一體的,國是放大的家,家是縮小的國。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家風建設,形成了修治齊平、蔭澤后代的家國情懷。《論語》《孝經》《千字文》《曾國藩家書》等傳統典籍都有許多治家、修身、教子的格言警句,詮釋了進德修身、自強不息、樂善好施、親人濟眾、厚德載物的傳統倫理精神。在以熟人社會、宗族關系為主要特征的農村地區,自古就有皇權不下縣的傳統,德治成了鄉村治理的主要方式,家族倫理成了維護鄉村社會秩序、促進鄉村社會良性運行的重要規約。
從社會治理層面看,推進家風建設不僅有助于協調家庭關系、促進家庭和諧,還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培育良好社會風尚。首先,良好家風能夠促進鄉村自治。在農村地區成規陋習、失德行為等是鄉村自治的重要障礙,如果能在農村地區培育優良家風,必然會產生一家帶一片、一片帶一村的社會效果,為鄉村自治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其次,良好家風能夠優化道德環境。優良家風能促使社會成員形成良好的個人品德和職業道德,自覺遵守道德底線和公序良俗,這些能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沖突。最后,優良家風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優良家風家規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家庭成員,促使每個家庭成員形成嚴于律己、依規辦事、自覺守法的良好習慣。
在現代文明和城市文化沖擊下,傳統鄉村文明賴以依存的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傳統生活等逐漸沒落,鄉村社會陷入了文化、倫理和秩序困境。在城市化進程中,城鄉人口流動頻繁,許多鄉村人口涌入城市,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鄉村社會的倫理關系、宗族關系和家庭結構,導致傳統家風逐漸被弱化。
民風培育:深化鄉村德治建設的社會道德環境
在法治不夠健全的傳統社會中,中國鄉村社會主要依靠鄉紳、族長等力量開展鄉村治理。在鄉村社會中,鄉紳們以善行義舉、誠信待人、與鄰為善、主持公道等維護鄉村秩序,調解社會矛盾,開展社會教化,培育了淳樸敦厚的民風民俗。即便是在官僚體制高度發達的明清時期,行政官僚體制也未完全融入鄉村社會,多數鄉村仍以民風民俗、鄉紳階層、宗族制度等進行社會治理。所以說,民風民俗是傳統社會開展基層治理的重要資源,也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方式。
鄉村德治建設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左膀右臂”,也是建設美好鄉村的應有之義。在鄉村德治建設中,民風民俗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影響著鄉村德治的實現程度。只有積極穩妥地推進民風民俗建設,引導農民有序參與鄉村治理和公共生活,才能培育淳樸、健康的新民風。在鄉村治理中如果淳樸民風缺失,就會產生各種社會治理問題,如有些村民為蠅頭小利突破社會道德底線,對村集體事務不聞不問、漠不關心;個別村干部侵吞集體財產,損害集體利益。此外,民風建設影響主流意識形態在鄉村的傳播。在不良民風影響下,少數思想覺悟不高的公民理想信念不堅定,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將封建迷信、宗教活動當成牟取錢財的工具,在農村地區行騙,給鄉村德治建設帶來負面影響。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進入邁向現代化的轉型期,面臨著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相關問題,市場經濟環境中金錢至上、享樂至上、損人利己等觀念逐漸抬頭,給鄉村社會的淳樸民風帶來沖擊。一些人逐漸拋卻了淳樸敦厚、與人為善、誠信待人的品質,道德冷漠、損人利己、投機取巧、愛慕虛榮等不良風氣發展蔓延。如此一來,人際關系疏離、價值觀念混亂等問題日漸凸顯,對公共生活冷漠、對集體活動漠視等現象的存在,給鄉村德治建設帶來一定的難度和挑戰。
以家風建設和民風培育深化鄉村德治建設
以家風建設畫好鄉村德治的“小圓”。家庭是整個社會體系的基本單元,家風建設是影響鄉村德治建設的“小圓”,家風好壞、家規對錯等直接影響著鄉村德治的實現程度。我們應高度重視鄉村家庭教育和家風建設,以優良家風為鄉村德治建設提供道德支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家風建設,建構與現代文明、時代風尚相融合的優良家風,以家風建設助推鄉村德治。優化農村家風建設內容,挖掘傳統家風中的與人為善、砥礪志向、厚德載物、講求仁義、誠信待人等道德觀念,將這些優良家風融入鄉村家風建設;將平等、自由、開放、包容、公平等現代價值理念融入家風建設,打造具有新風尚、新氣象的現代家風。
以民風培育畫好鄉村德治的“大圓”。民風是鄉村德治的社會風氣和文化環境,民風培育是影響鄉村德治的“大圓”,只有培育健康淳樸的民風民俗,才能更好地實現鄉村德治。積極推動農村民風民俗建設,以淳樸民風、健康民俗促進鄉村德治。首先,需建立民風民俗培育及引導機制。近年來,一些鄉村地區天價彩禮、非法集資、封建迷信等現象有所抬頭。我們應完善農村民風民俗教育和引導機制,以道德評議會、調解委員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性組織促進民風建設,培育健康淳樸的民風民俗。其次,需打造一支思想先進、素質過硬的農村干部隊伍,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在移風易俗、淳樸民風和文明鄉風建設中的作用。
打造優良家風和淳樸民風相融合的“同心圓”。加強鄉村德治是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轉型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在鄉村德治建設中,家風和民風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只有將兩者有機融合起來,才能為鄉村德治建設營造良好的道德及文化環境。所以要將家庭道德治理的“小圓”和社會公德治理的“大圓”融合起來,打造相互促進的鄉村德治“同心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家風和民風培育,將愛國守法、誠信自律、與人為善、敬業奉獻等價值原則內化為廣大農民的情感認同和價值信仰,形成優良家風和淳樸民風良性互動的新局面。
(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李元勛、李魁銘:《德治視角下健全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的思考》,《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②張澤:《為何要堅持法治與德治并舉》,《人民論壇》,2018年第20期。
③戴茂堂:《法律道德化,抑或道德法律化》,《道德與文明》,2016年第2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