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新時代中國企業完善企業治理、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新方向、新目標、新要求,為新時代中國企業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爭創世界一流企業,正當其時!中國企業在躋身世界一流的征程上,正不斷向外多維度展現企業治理和改革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更好地深度研究、創新宣傳中國企業爭創一流的生動實踐和先進經驗,人民論壇網近期推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怎么看?怎么辦?】系列專題策劃,并專訪了相關知名企業家、經濟學家,以期進一步凝聚全社會爭創世界一流企業的共識和力量,繼續培育壯大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新冠肺炎疫情重構了人們對“世界一流企業”的認知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這次疫情告訴我們,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的客觀現實,我們不能回避。作為產業整合者及引領者,世界一流企業不僅要發揮自身經濟屬性去帶動全球產業發展,更需要承擔社會責任,聚焦地球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時代賦予世界一流企業的使命。面對這場全球危機,李書福認為我們必須認識到,在這樣的環境中,規模經濟和強大的數字化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建設敏捷高效的“液態組織”,不斷學習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調整我們的業務模式,這是擺在每一個世界一流企業面前的課題和要求。在此次全球抗疫過程中,那些全球化覆蓋程度比較高的企業,其抗風險能力也更強,這也對世界一流企業的全球化率和抗風險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全國工商聯智庫委員會委員王忠明表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有利于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更快地獲得世界一流企業的“身份證”。現階段,國際市場的秩序與發展前景仍充滿諸多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和復雜性,這也導致部分行業、企業的競爭更為激烈。經過此次戰“疫”,中國企業已格外明白居安思危、練好風控管理基本功的重要性,加強供應鏈、產業鏈管理的迫切性,實施“互聯網+”戰略、有機融合線上線下業務的戰略意義。中國企業若能繼續在這些方面從嚴要求,下足硬功夫、邁出大步伐、躍上新臺階,就會有更多來自中國的世界一流企業脫穎而出。
“世界一流企業”應當具備強大的綜合能力
世界一流企業是國家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標志,是國家知名度、美譽度的集中體現,也是國家對外形象傳播的載體。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使得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需要靠企業洞察變局、轉危為機、勇于創新的綜合能力。
榮事達榮電集團董事長侯文明認為,企業在危機中實現創新發展,需要在四個方面甘坐冷板凳、下足苦功夫。一是要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不僅僅能度過危機,更能嗅到商機。二是要具備靈活應對外部不確定因素的能力。全球化企業面對的必然是全球范圍內的變數,新冠肺炎疫情只是企業發展中遇到的變數之一,在不斷處理各種危機中,企業得到了成長和壯大,這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經階段。三是要敢于擔責、勇于擔當。縱觀古今,成功的企業都是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有社會責任、有社會信譽,才能得到全社會的認可與支持,才會有市場空間、有消費者追隨。四是要培育創新思維和執行能力。在時代發展大潮中,消費者的品牌消費意識總在提升,因而無論是產品生產技術、企業管理模式還是營銷模式,都需要創新。只有緊跟時代步伐、走穩創新道路,企業才能獲得長遠發展,鍛造企業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表示,我們要多維度地精準區分和界定世界一流企業的內涵,賦予可讓企業長青的“能力基因”。第一,世界一流企業主要是實體企業,包括制造業和服務業在內的實體經濟企業,其一定是在實業領域占據比較大的市場份額。在“互聯網+”加快各行業融合的同時,我們依舊要堅守實業,防止企業經營的“脫實向虛”。第二,世界一流企業不一定是大企業,也可能就是規模一般的中小企業。如一些零部件生產企業,規模不大但利潤率較高且發展平穩,也就是所謂的“隱形冠軍”。這類企業經過長期積累、默默經營,不斷用工匠精神打磨產品和服務,都能保持一個較好的穩定增長。第三,世界一流企業不一定是高新科技企業,也可能是傳統行業內的企業。傳統產業內的世界一流和行業領先企業都是不斷變動的,身居傳統行業的中國企業也仍舊可以在此做到極致。第四,世界一流企業不一定是前沿高科技企業,但一定都擁有一流的經營管理水平、經營模式和經營團隊等,此類企業能不斷地創新創造、持續盈利。即便是出現一定的波動,這類企業也能及時調整方法戰略、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不斷適應市場發展大勢,使自身始終保持一流。
資料來源:人民論壇網
文字整理:潘旺旺、李金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