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中央財經大學前校長 王廣謙
近幾年全球經濟增長低迷,新冠肺炎疫情又使這種經濟壓力更加凸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擴大有效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提高專項債券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000億元。應對疫情和外部環境對經濟的影響,需要加大投資力度、調整投資方向和投資方式、改善投資權配置、加強政策協調和預期管理,以改善投資環境、提振投資者信心。
調整投資方向和投資方式,促使投資快速回升
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大投資力度,提振投資者信心,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迫切課題。
在人均產值剛達到1萬美元的當前階段,我國社會各領域對投資的需求依然巨大。我國第三產業、新興產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民生保障和改善、社會事業發展中急需投資的領域有很多。也就是說,穩定的投資仍然是促進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重要條件,也是應對經濟下行的重要支點。
促使投資快速回升,首先要對投資方向和投資方式進行調整。
一是根據產業和產品、行業和企業的發展規律,并緊密結合現實的國內外市場需求和未來的市場預測,選擇投資的重點方向,提高投資效率,擴大有效投資。
二是把投資與民生改善、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以真實、迫切的實際需求為導向。特別是應該加大對醫療保健、醫養結合養老、教育、文化、體育、居民服務等領域的投資,這類投資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還會對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產生直接貢獻。
三是要加大城鎮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投資,把投資項目與城鄉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其中,基礎設施投資的關注點應轉移到如城市內的公共交通、污水處理系統,新型城鎮化中的征地補償,以及農村發展中的廁所改造、水系治理、環境保護、文化建設等領域。
四是要把投資和就業緊密結合起來。就業是保民生的第一要務,投資是就業的重要條件。關鍵是加大與就業直接相關領域的投資,而這些相關領域一般也是社會發展所必須改善的領域。在所有國家,促進就業都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最為關注的重點。
五是要注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用國家投資引導社會投資。除國家戰略性行業、高端制造業和特殊行業外,一般競爭性行業可以更多地讓給社會資本;充分利用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擴大社會資本進入各領域的范圍;明晰產權,保護社會資本的經營管理和收益權;加強社會投資的引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資本回報率。
調整投資權配置,提升投資效率和效果
對于投資項目的輕重緩急、可行性與合理性,越往下把握應該越精準。受益地區、受益單位和當地群眾共同參與投資決策,可以有效降低失誤的可能性,提升投資效果。因此,一般項目的投資權應盡量下移。具體來說,城市建設及城市內的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權可以交由城市,與城鄉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可以交由基層單位。總之,要實現投資與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緊密結合,投資權的下移非常重要。
加強政策協調,完善對外投資和吸引外資雙向布局
從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看,大力吸引外資仍然是極為必要的。因此,應把吸引外商投資與擴大對外投資統一起來進行研究,制定均衡政策,完善雙向布局,使之既能確保國內資金需求,推動國內經濟持續增長,又能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在我國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背景下,跨國投資的利益考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參與國際投資規則制定時需要研究的因素也應更加全面。
加強預期管理,提振投資者信心
加強預期管理,調整相關政策,提振投資者信心至關重要。2019年11月,中央提出和實行了兩項重要措施,一是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使用,帶動社會資金更多投向補短板、惠民生等領域,擴大有效投資,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二是提前下達1萬億元新增專項債額度,并要求各地盡快將專項債額度按規定落實到具體項目。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國家在全力防控疫情的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應對經濟下行的具體政策措施。民生政策托住底,短板投資見成效,就會促使投資增長率迅速回升,經濟下行的壓力也會得到有效緩解。
原文責編/羅婷 楊陽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