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充分肯定了該村積極轉變發展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條以保護生態環境來尋求致富之路的成功做法,第一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兩山”理念在破解和回答“發展之問”,確立正確的發展方式,有效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給出了系統而深刻的闡釋。“兩山”理念構筑起錦繡山河的“綠色高地”,從三江源到祁連山,從福建武夷山到浙江錢江源,祖國大地的綠色發展紛紛結出豐碩成果。
從發展哲學的視角來看,“兩山”理念是綠色發展的價值引領和根本遵循。人們在發展實踐中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要追求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這意味著“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在發展實踐中,只要將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辯證統一起來,妥當地處理好兩者之間的矛盾,綠水青山就能夠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這就是說,只要找到“兩山”轉化的現實通道,生態環境優勢就可以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從而助推綠色發展,在整體上提升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最難破解的是生產、生活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在傳統發展模式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往往會構成一對“兩難”矛盾。面對矛盾,我們在發展中不能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采取無所作為的消極態度,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而應當堅持科學發展,貫徹落實好環保優先政策,走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進而實現由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向兩者協調發展的“雙贏”局面轉變。
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地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在我國的現實發展實踐中,“兩山”理念引領下的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效破解和回答了以什么樣的方式實現發展,怎樣在推進發展中有效地調適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怎樣有效緩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張力”等一系列“現實發展之問”層面的問題。在我國新時代新發展的征程上,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正在為助推發展進步釋放出寶貴的生態紅利。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系列的新發展理念,為當代中國的“發展之問”提供了卓越解答,成為破解和回答當代中國“發展之問”的價值遵循和行動指南。這一重要的發展理念,不僅成就了中華大地上無數個“余村”脫貧致富和綠色發展的夢想,而且成為引領美麗中國建設乃至推動全球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價值引領和實踐方略。
守護美好家園,助力綠色夢想,我們的美好家園理應是藍天常在、青山永秀、綠水長流。展望未來,在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牢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嚴肅追責損害環境的違法行為,“詩意棲居”的宜人環境定會成為更普遍的民生福祉。
(作者:李一,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