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學科是研究應急要素、應急流程及其管理規律的科學。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社會各界對于應急管理學科有了深刻的感知和直觀的感受。應急管理學科的建設既是臨危受命,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剛性需求;應急管理學科要以國家總體安全觀為指導,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扎根祖國大地,以國泰民安與政通人和為使命,不僅要捍衛國泰民安,還要支撐政通人和,兩者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前后臺”。經驗表明,國泰民安通常在“前臺”呈現為群眾安全生活、企業安全生產,政通人和則在“后臺”構架為城市安全發展、決策安全推行、社會安全有序。
為此,應急管理學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應當著重在群眾安全生活、企業安全生產、城市安全發展、決策安全推行、社會安全有序這五個維度全面發力,并且交叉形成相互融合和互為補益的有機整體。
一、應急管理學科要保護群眾安全生活
應急管理學科應致力于杜絕“不當的人類行為”,發力于降低“非正常死亡率”,竭力于提升“第一響應人機制”。
應急管理學科要從規避自然現象傷害范圍內的“不當的人類行為”出發,做好防災備災。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國辦發〔2020〕12號)》要求普查內容包括主要自然災害致災調查與評估,人口、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三次產業、資源和環境等承災體調查與評估,歷史災害調查與評估,綜合減災資源(能力)調查與評估,重點隱患調查與評估,主要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以及災害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此舉既是我國在遵循應急管理規律研究方面的創舉,同時也對我國應急管理學科在致災因子、應災主體、承災環境等方面的應用型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結合國際應急管理研究經驗,應急管理學科應倡導和推動“雙中心制度”:以專業部門為任務中心和群眾生命為目標中心的制度設計和管理應用。一方面,應急管理學科要為專業部門研發快速高效的應急任務實現機制,全面壓降由突發事件導致的群眾非正常死亡率,持續健全“規避—預報—預警—響應”機制;另一方面,應急管理學科要以群眾生命安全為目標中心,整合應急全要素和再造管理全流程,并引入和提升“第一響應人機制”,力爭在群眾衣食住行等“最后一公里安全”方面,通過目標導向或績效考核等“指揮棒效應”形成無縫隙的應急管理。
二、應急管理學科要保障企業安全生產
應急管理學科應促進企業精細化的職業安全,推動生產行業的科學風險控制,夯實全方位的安全責任管理。
應急管理學科要研究和推廣規范和精細的企業安全生產規程;既要細化到現場管理的4M1E法,綜合考量Man(人)、Machine(機器)、Material(物)、Method(方法)、Environments(現場環境)這五要素中的安全細節;也要包羅至HSE管理體系,全面涵蓋Health(健康)、Safety(安全)和Environment(綜合環境)的三位一體管理體系。
我國提出的“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體系”是安全生產領域的中國創新。應急管理學科不僅要研究壓降“亡人率”的有效性,還要全面提升雙重預防機制的實用性,更要優化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和強化應急管理救援人員的職業防護機制。結合國際應急管理研究經驗,應急管理學科在探索應用創新的同時,要持續發揮制度革新的優勢。一要研發“數字工廠”等智能化安全系統,推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的安全生產整體升級換代;二要創新全行業的安全風控,嚴把“準入關”、嚴控“過程關”、嚴格“退出關”;三要探索符合地方情況的“三責到位機制”:行業和屬地的監管責任、企業主體責任、員工崗位責任,這三方面的安全責任只有到位且鉚合,才能從根源上實現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學科要持續研究并不斷改進公共安全的負面清單制度、安全生產“黑名單制度”、安全生產企業的社會誠信制度等。
三、應急管理學科要保衛城市安全發展
應急管理學科應全面支持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城市安全工作的決策部署,以城市運行安全管理和創建“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為研究重點,在祖國大地上踐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發展理念。
2013年國務院安委辦出臺《關于開展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的指導意見》,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評價與管理辦法》,2020年國務院安委辦、應急管理部召開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工作視頻推進會。城市運行安全管理將是我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的新樣板,將為全球提供涵蓋四類突發公共事件,全面保障居民安全,融合生產、生活、進步的綜合發展戰略,實現合理規劃發展布局、自覺實施風險管理、快速有效應急處置的中國特色的公共安全體系。
因此,應急管理學科應全面深入保衛城市安全發展的研究,通過推進安全監測預警平臺“植根”城市的生命線工程和各類基礎設施,通過優化全過程管理環節“內嵌”城市的公共事務管理;通過培育安全社區和平安家園“關聯”每家每戶的日常生活安全;通過打造安全文化體系“孵化”安全理念、安全氛圍、安全自覺。應急管理學科必須承擔起促進政策和制度鉚合科技、管理、文化的“立體化”城市安全體系的重大社會責任。
四、應急管理學科要保駕決策安全推行
應急管理學科應持續固化公共事務決策的科學規程,切實強化重大風險防范,深入健全重大行政決策程序。
我國公共事務決策處于變異疊加、嬗變無序的轉型轉軌時空環境之中。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共事務活動風險管理指南GB/T33455-2016”實施,向全國黨政部門倡導科學的公共事務活動風險管理流程。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強調要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制、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防控協同機制、風險防控責任機制。2019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點,逐一明確、細化這五大法定程序的具體要求;對決策機關違反規定造成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當及時作出決策而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倒查責任并實行終身責任追究。
因此,應急管理學科不僅要研究特定環境中的危機識別、風險感知、風險干預等制度設計,更要關口前移和根源治理,研發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省情的“三重一大”等公共決策的風險評估、公眾參與、危機決策、輿情疏導、危機公關等新領域的理論和實務,還要在實踐中持續深入、直面和應對新生安全風險和風險的新變化。
五、應急管理學科要保持社會安全有序
應急管理學科應深耕社會公共安全的規律、優化社會穩定風險管理、培育科學疏導社會輿情的機制。
應急管理學科必須直面社會公共安全的挑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在“楓橋經驗”等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中國特色實踐。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深化平安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2019年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再次提到做好社會治安工作,強調要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健全平安建設社會協同機制,從源頭上提升維護社會穩定能力和水平。應急管理學科應從“個體——群體——社會”三維交互的視角研究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的要素、流程、制度。長期追蹤和動態總結社會公共安全的規律,持續研究社會態度和優化社會輿情的疏導機制等。
各國把安全風險和危機應急皆放置于重要和關鍵的地位,全球公共管理者均面臨著能源類設施項目、廢棄物類設施項目、涉污染類項目等的“鄰避運動”遭遇;在社會治理進程中,我國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又將是應急管理學科為各國提供的“風險治理答卷”。2012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指導意見(試行)》,2018年,國務院發布并施行《國務院工作規則》,提出國務院各部門提請國務院研究決定的重大事項,都必須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在重大決策執行過程中,要跟蹤決策的實施情況,了解利益相關方和社會公眾對決策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全面評估決策執行效果,及時調整完善。2020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版第47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擬申請征收土地的,應當開展擬征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應急管理學科必須在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風險管理機制方面,以客觀中立的學術站位和求真務實的科研態度,在穩定風險源的挖掘、穩定風險的社會評價、綜合定級、全面整改,在社會穩定風險的危機決策和動態定級、輿情風控和風險溝通、風險治理和共建共享、風險干預和系統控級等全流程,通過學科的科研優勢助推社會穩定風險的內部風險控制和外部風險共擔的規程更新和政策優化,切實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
綜上,應急管理學科在當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承擔著群眾安全生活、企業安全生產、城市安全發展、決策安全推行、社會安全有序這五個維度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戰略優化、制度改進、文化培育等多方面的社會責任,用國泰民安的“前臺”和政通人和的“后臺”共同支撐起國家總體安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唐鈞,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