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收縮型城市建設發展受到社會各界關注,解決收縮型城市發展問題,需要加強統籌規劃,完善城市化發展體系;提高城市特色改造質量,增強城市服務能力;充分理解國家政策,推動收縮型城市發展。順延城市化發展趨勢,釋放收縮型城市存量,用存量規劃取代增量規劃,助其瘦身強體,使城市建設資源得到科學配置,在解決收縮型城市問題基礎上推動我國城市化建設活動與時俱進。
【關鍵詞】人口變化 收縮型城市 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9.22 【文獻標識碼】A
人口變化背景下收縮型城市發展現況
東北城市收縮。與城市區域總人口規模相比,城市常住人口規模變化較為明顯。通過對城市建設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可知,2008—2018年東北地區86個城市常住人口規??s減比率超43%,約有37個城市不斷出現常住人口數量遞減現象,其中海城、本溪、鞍山、龍井、公主嶺、雞西、肇東、鶴崗、海城及撫順等城市緊縮發展趨勢明顯。受東北地區經濟增速放緩因素影響,在2013—2018年約有54個城市常住人口持續減少,占比超63%。在東北地區收縮型城市主要存在資源枯竭問題,如雙鴨山、鶴崗、伊春、七臺河等。同時,部分城市因城鎮化發展歷史悠久,工業化程度高,加之以前計劃生育嚴格,與其他城市相比人口出生率低,存在人口嚴重老齡化問題。加之產業結構不合理,當地經濟發展速率放緩,人口外流現象明顯,造成東北中小城市收縮發展結果。
大城市收縮發展。除東北地區部分中小城市、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速率放緩城市成為收縮型城市外,部分大城市亦存在收縮發展問題。以廣東為例,通過統籌當地發展數據信息可知,2000—2016年廣東有8個縣的常住人口持續收縮,同時人口增長規模持續為負,造成內縮發展結果,其中連州市、連山縣、陽山縣、樂昌市等表現最為明顯。未來類似城市收縮發展現象可能陸續出現,我國城市化發展已然步入“深水區”,人口流動速率可能持續放緩。
瘦身強體發展存在阻力。我國頒布《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指引收縮型縣市科學發展,為城市整合、瘦身強體、科學建設、穩步發展奠定基礎。雖然收縮型城市人口規模較小,但轄區規模卻較大。比如鶴崗,有6區兩縣,各區人口規模約為10萬,遠不及沿海城市各鎮的規模。
收縮型城市是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當人口規模變化后,區劃占用資源成本投入量較少,服務人口規模緊縮,需通過區劃調整達到優化配置當地資源的目的,使收縮型城市得以瘦身強體。當前在區劃調整中存在一定阻力,伴隨收縮城市發展經驗的不斷積累,城市化建設趨于穩定,行政區劃調控效力將加強,可以有效推動收縮型城市朝著規范化、標準化、體系化方向發展。
解決人口變化背景下收縮型城市發展問題的關鍵
空間發展質量與城市擴張速率密切相關。要優化城市新建節奏、尺度、規模、標準,老城需避免出現大拆大建現象,用“經典、特色、美觀”取代“粗放、普通、大眾”,適度放緩開發速率,科學控制空間規設尺度,使空間利用率得以提升,滿足城市居民生活生產需求,為多元化城市建設發展提供充足資源,降低空間割裂、資源浪費、功能單一、模式重復等城市化建設現象發生幾率,賦予城市空間連貫性、銜接性,解決人口變化背景下收縮型城市發展問題,使城市空間資源得以優化配置,滿足收縮型城市建設需求。
行政等級與資源配置成正相關。針對經濟總量大、人口吸納規模大、經濟發展實力強的小城市、小縣城,需逐漸提升與相關城市人口規模管轄及經濟總量發展匹配度合宜的社會建設管理權限,確保當地在建設過程中土地使用計劃、基建工程開發計劃等得以貫徹落實。同時,可以解決當地就業創業問題,支持當地建設發展。政府職能部門需確保其能力與資源配置權限相匹配,在基層下放審批權,使資源能夠在收縮型城市建設各個領域得以充分利用,達到解決該城市建設發展問題的目的。
收縮型城市建設規模與其便利性成正相關。良好的生活環境是城市化發展首要追求目標,旨在為居民營建幸福美好的生活生產氛圍,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緩解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為此,收縮型城市在關注自身規模的同時還需致力于為居民提供優質服務,使居民生產生活更為便利,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幫助居民節約日常開支,減少居民通勤半徑,為人口流動提供空間條件,創設特色、便利、高效、民主、和諧街區。同時,加大技術投入,推動收縮型城市朝著智慧化、數字化、人性化方向發展,從而提升人口吸附力、減少人口流動率,繼而助推收縮型城市穩健發展。
收縮型城市建設主體活性與多元性成正相關。政府需簡政放權,刺激更多主體參與到收縮型城市建設發展活動中,在此基礎上為城市建設運營注入生機活力,助力更多資源投入到建設項目內,使專人可以管專事,PPP項目、股權籌措、產業基金等融資模式不斷豐富,城市發展渠道隨之拓寬,減輕政府負擔,吸引更多人、財、物投入其中,使收縮型城市市場化機制更為完善,繼而助其多元化發展,多角度解決發展問題。
收縮型城市發展方略
加強統籌規劃,完善城市化發展體系。收縮型城市背后的問題與區域聯動性欠佳、城市化發展步調不協調等原因關系緊密,為此各地區需做好統籌規劃。一方面踐行黨政決策,根據國家城市化建設方針理念規設配套方案;另一方面需深入實地現場踏勘,了解各地區綜合發展切實需求,使城市統籌規劃方案更為完備。從源頭出發降低收縮型城市問題發生的幾率,科學調配城市資源,賦予城區協調性。
提高城市特色改造質量,增強城市服務能力。為解決收縮型城市發展問題需保障當地功能完備,可以為居民提供多元服務,使居民生活幸福感得以增強,提升城市人口黏性,降低收縮型城市人口流失率。這就需要收縮型城市加大改造力度,讓城區生活更為舒適,不斷完善當地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養老體系、就業創業體系、教育等基本功能體系,使城市服務能力不斷優化。為留住城市記憶,用城市情懷感染民眾,留住民眾為城市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將文化視為收縮型城市與民眾之間的紐帶,需確保收縮型城市改造極具特色,強調當地傳統人文理念的重要性,使城市居民具有歸屬感。倡導文化精細化研究、挖掘、弘揚,尤其重視應用當地文化遺產,確保有關文化資源可以在收縮型城市建設過程中大放異彩,繼而使該城市發展活力更強。
充分理解國家政策,推動收縮型城市發展。我國關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各個地區的具體表現,在《2019年新型城市化建設重點任務》中首次提出“收縮型城市”概念,并指出需通過釋放存量、嚴控增量、轉變慣性思維、完善規劃方案、城市瘦身強體。部分城市收縮發展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屬于必然事件,其成因主要與地理位置、產業變遷、周邊環境、城市結構等關系緊密。這就需要收縮型城市做好深入的研究工作,明晰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阻力,找準自身在城市發展中的定位,根據收縮發展實況推行配套政策。一方面貫徹黨中央決策,另一方面調整規劃、科學管理、釋放存量紅利。為保障地方建設發展政策與國家城市化發展宏觀目標一致,需立足收縮型城市發展實況建立健全政策推行體系,配套優化制度、標準、流程、原則等細節,同時該體系需具有聯動性,能夠從上至下傳遞政策方針,還能從下到上反饋收縮型城市問題解決動態,以此為契機積極改進建設對策,不斷改變收縮型城市建設軌跡,凸顯收縮型城市建設優勢,繼而助力收縮型城市實現瘦身強體建設目標。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博士后;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柳建文:《新中國70年來我國城市發展觀的三大轉型》,《甘肅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