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竹泉水利風景區堅持保護與開發并舉,依托優質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景觀,打造出了具有沂蒙特色的原生態綜合性鄉村休閑旅游度假區。同時,探索出以旅游帶動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實踐路徑,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共贏,為水利風景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創新示范。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水利風景區 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B
竹泉水利風景區地處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北部,以寨子水庫和竹泉村為發展依托,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為游覽特色,水體資源豐富、水岸環境優美,是具有濃郁沂蒙特色的原生態綜合性鄉村休閑旅游度假區。2011年,竹泉水利風景區被水利部評定為“國家水利風景區”。近些年,竹泉水利風景區堅持保護與開發齊抓共管,踐行“景村融合”發展理念,通過打造精品水利旅游項目,帶動當地農民致富,促進鄉村振興,實現了水利風景區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同時,竹泉水利風景區積極適應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發展需要和市場需求,在景區宣傳推介工作上大膽創新、勇于探索,生動展示了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形象、新面貌。
2020年9月10日—12日,人民智庫課題組深入竹泉水利風景區開展實地走訪調研,梳理總結景區的創新舉措和有益經驗,并圍繞新時代如何進一步激發水利風景區的發展動能、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如何持續助力鄉村振興等問題,與竹泉水利風景區建設主管負責領導和景區運營人員進行座談,了解基層水利工作者對水利風景區發展的所思、所想、所盼。
竹泉水利風景區的發展基礎與特色優勢
堅持水利保護與景區開發齊抓共管,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竹泉水利風景區以水為紐帶和特色,將水利風景區生態保護和開發功能與沂蒙特色、泉鄉性格、竹村景觀和農家風情相結合,集觀光、度假、休閑于一體,在提升景區品質的同時開拓了鄉村綜合性旅游的全新模式。
景區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在景區的建設過程中,縣領導和有關部門積極開展工作,對當地水環境進行修復,嚴禁無序開采,實時關注地下水位水質,擴大近千畝綠化面積,實現了景區水岸環境的綜合提升。另外,景區通過推進工程項目,對竹泉村村內的水道和水岸環境進行全面修復治理,寨子水庫上下游近15公里的河道也被建設一新,生態綠化工作同步完成。水生態的修復和水環境的改善使景區發展獲得了可持續動力,實現了景區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互促雙贏。
始終牢記脫貧攻堅社會責任,充分發揮鄉村旅游扶貧優勢
為帶領貧困地區脫貧,沂南縣委縣政府靈活轉換思路,將旅游業確定為精準扶貧的主導產業,通過政府與景區開發企業相互配合,以鄉村旅游發展帶動“造血式扶貧”,實現村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
竹泉水利風景區因地制宜開發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帶動貧困戶參與的鄉村旅游產品,通過主動與貧困戶對接,明確幫扶對象,將扶貧工作逐戶落實。隨著景區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竹泉水利風景區為本地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創業就業機會。景區工作崗位優先聘用本村村民,出資組織村民外出考察學習農家樂、民宿、旅游商品制作及銷售經營,鼓勵和引導村民進行創業嘗試……帶領當地村民踏實走出了一條鄉村旅游的致富路。
充分踐行“景村融合”發展理念,助力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關鍵任務。竹泉水利風景區不僅通過市場化運營完善基礎設施,為當地帶來了鄉村發展的美麗環境,還以鄉村旅游為基本載體,促進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和鄉村治理水平全面提升,進而助力當地鄉村振興事業跨步躍升。
第一,景區開發建設解決了當地基礎設施落后的難題。開發前,竹泉村村民依山散居,房屋古老破舊,生活條件極差。本著讓利于民的原則,景區率先進行了老村搬遷工作,景區開發集團出資為村民建設新房,并對舊房以高于市場價格的標準進行補償。與此同時,景區高標準、高要求規劃新村格局,配套建設生活用電、自來水、路燈架設、路面硬化等生活設施,形成了規劃整齊、環境整潔、配套完善的生態宜居村落。
第二,景區開發建設將民俗文化巧妙融入村落格局之中。景區以原生態的古村石頭房院落為展廳建立了“鄉村記憶博物館”,動態展示竹編、釀酒、織布、針線、榨油、竹藝等民間工藝;并以實物展覽和現場表演等形式,將民俗文化和歷史傳統鑲嵌于山水村落的空間之中,使游客身臨其境地感知沂蒙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三,景區建設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滿足景區和鄉村長遠發展需求。景區開發建設工作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沂蒙鄉村特色,以“匠人精神”提升工程精細化水平,打造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自建成以來,景區空氣狀況和水質標準始終高于國家要求;景區內文物古跡和村落景觀保持完整,新建游覽設施與古村風貌風格一致;電力電信、水塔等設施選址隱蔽、外觀美化;輸電、通信線路全部采用地下隱蔽式,無空架線路,不破壞視覺效果;景區宣傳標語兼顧文化性、藝術性以及環境協調性,促進寓教于游、寓學于樂。
勇于探索水利風景區品牌宣傳新模式,全面展現水利旅游風景區新形象
竹泉水利風景區積極適應時代和市場對水利風景區和鄉村旅游的現實需要,完善多渠道、多層次的系統推介模式,在景區宣傳工作上大膽創新,全方位展示了竹泉水利風景區的建設成果。開業初期,景區明確景區定位、找準目標市場,在資金和人員有限的情況下,集中優勢宣傳力量,率先開拓周邊地區,迅速打開周邊縣市旅游市場。隨著景區影響力不斷提升,竹泉水利風景區成立了專門的營銷團隊,結合文旅市場的趨勢動向、針對客戶群體的差異需求,營銷團隊即時調整宣傳策略和營銷方案,極大提高了景區的知名度。與此同時,竹泉水利風景區還充分整合內外資源,以特色活動為宣傳載體,以重大事件、重要節點和熱門話題為營銷手段,廣泛邀請各級媒體同步發聲,多元化提高景區的美譽度。“最美鄉村攝影大賽”“千人露營節”“快樂暑期,山泉水潑水節”“觀星賞月,中秋萬人游竹泉”“十一金秋采摘季”以及“竹泉村紅石寨新春祈福廟會”等活動在竹泉村先后舉辦,提高了景區游覽的參與感與滿意度,讓游客自發成為了景區宣傳員。此外,景區重視加強員工專業素質培訓,鼓勵員工在各類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更新發布景區動態。宣傳形式多樣化和景區定位精準化,讓竹泉水利風景區的品牌效應不斷彰顯。
竹泉水利風景區未來發展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景區運營,仍受到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的制約
伴隨全國旅游市場蓬勃發展,民營資本在景區建設中異軍突起,成為旅游資本市場發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竹泉水利風景區就是其中的一個優秀典型。但在當前水利風景區的建設發展過程中,民營主體仍然在某些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如國有景區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獲得的優惠待遇,民營企業往往無法享受;在項目融資和工程建設階段,民營企業不時因為資金缺乏和關系協調上的困難遭遇掣肘。如果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能夠在政策配套、建設補助、扶貧專項激勵等方面加強對民營企業的幫扶補貼,將為促進水利風景區更好發展,提升地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揮更大作用。
促進鄉村文旅融合,改善農村精神風貌,還需對本地特色文化進行進一步挖掘
當前,鄉村文旅融合的興起對水利風景區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要始終圍繞水文化和地方特色做文章。竹泉村依泉而建,從明代留存至今,又地處沂蒙革命老區,其背后的山水生態、歷史文化和紅色精神都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充分挖掘水利風景區文化內涵,正是促進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改善農村精神風貌的一個重要抓手。振興鄉村文旅產業,就是要把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生態資源就地轉化為發展優勢,并將這些發展優勢運用到產業振興上。水利風景區要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促進當地特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其時代內涵、豐富其表現形式,在村民和游客之間激發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
周邊基礎設施配套存在短板弱項,限制景區進一步規模化發展
休閑旅游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促進水利風景區旅游業態改革創新、優化發展,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水利風景區旅游業態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竹泉水利風景區依托山水生態和歷史文化,創新探索水景人文融合發展的“竹泉模式”,在省內外獲得了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了臨沂、日照、連云港等地區游客。自2009年開始營業,竹泉水利風景區客流量連年保持高速增長,市場規模增加、輻射范圍擴展既是竹泉發展的新機遇,也對水利風景區自身的承載能力以及周邊基礎設施配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節假日旅游高峰時期,竹泉水利風景區周邊公共交通、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不匹配、服務能力不足,極大制約了竹泉水利風景區及周邊景區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也影響了人民群眾旅游消費的體驗感受。
進一步推動竹泉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突出生態理念、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三個故事”為景區發展鑄魂固本
在未來發展中,竹泉水利風景區還應進一步深度挖掘文化資源,避免同周邊景區同質競爭,深入講好竹泉水利風景區生態文明、紅色基因、傳統文化的“三個故事”,為竹泉國家水利風景區發展鑄魂固本。
第一,講好生態故事。因水而生、依水發展是水利風景區與其他景區的本質不同。建設水利風景區不僅要保護水資源、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保障水安全、建設水工程,還要提升水景觀、弘揚水文化、做好水科普。竹泉水利風景區在未來發展中要依托旅游業態發展,宣傳生態文明思想,促進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實現人水和諧共生。
第二,講好紅色故事。臨沂是“沂蒙精神”發源地、“紅嫂精神”誕生地,紅色精神是竹泉水利風景區發展的寶貴文化資源。促進竹泉水利風景區發展,要傳承好沂蒙紅色基因,讓人民群眾在休閑度假、研學旅行中感受紅色文化。
第三,講好歷史故事。突出沂蒙特色、古村民俗、農耕文明、原始生態,在“吃住行游購娛”中全方位體驗竹泉水利風景區的傳統歷史文化特色,通過水利風景區讓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依托獨特的山、水、竹、泉自然資源,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竹泉水利風景區將走出一條變傳統資源為現代資源、變紅色資源為旅游資源、變生態資源為發展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合理規劃、提前布局,統籌謀劃景區未來建設發展路徑,補齊短板、整合資源,進一步激發景區運營發展活力
面對新發展任務,竹泉水利風景區應注重提升建設水平、發展質量和運營活力,發揮新時期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的示范帶動作用。
第一,堅持規劃優先、政府引導,從全局角度做好竹泉水利風景區未來發展的頂層設計,積極融入臨沂全域旅游發展大格局。不僅要依托獨特的資源稟賦,更要依托城市整體的發展動能,從更高站位思考水利風景區的未來發展方向,將水利風景區的發展建設融入臨沂發展全局,實現水利風景區和臨沂發展的互促共贏。
第二,堅持協同發展、發揮協作效應,解決竹泉水利風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制約瓶頸。在后續發展中,竹泉水利風景區應樹立大旅游、大融合的發展觀,加強行業內部資源的協調整合,通過與周邊景區共建共享配套基礎設施、發展分時租賃設施等方案,緩解高峰時期景區周邊基礎設施配置不足問題。
第三,促進景區主管部門高效聯動、推進景區監管體制機制創新,打通民營企業在景區投資、融資方面的政策堵點,培育適宜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避免設置限制民營企業發展的額外條件,提升民營企業運營水利風景區的動力熱情,確保水利風景區運營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景區聯農、支農、惠農力度,以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在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期,竹泉水利風景區應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揮自身與鄉村深度互動、緊密融合的發展優勢,以景區自身更高質量、更高標準、更高水平的發展,提升水利風景區聯農、支農、惠農力度,輻射帶動本地及周邊區域協同發展,促進實現以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讓水利風景區建設成為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發展抓手。
第一,水利風景區帶動鄉村振興,應探索融合化發展道路。水利旅游和鄉村旅游是竹泉水利風景區發展的主要動能。在后續發展中,竹泉水利風景區可以大膽創新、踴躍探索,打破景區空間地理范圍限制,促進景區旅游和田園休閑、民宿康養等鄉村業態更大范圍融合發展,以及水利旅游業態模式的升級換代。
第二,水利風景區帶動鄉村振興,應探索品牌化發展道路。一方面,應注重提升水利旅游周邊產品的品牌效應,打造既有當地農業特色,又符合市場一般標準的水利風景區周邊產品。另一方面,注重培育能夠提升竹泉水利風景區美譽度、記憶點的“竹泉品牌”,以景區發展帶動助農、益農產品鏈條化、標準化、規范化生產,以“竹泉品牌”促進當地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民可持續增收。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馮一帆 劉 明】
責編:司文君 / 賀勝蘭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