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低碳和綠色發展的有機統一,是“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實踐,必須在區域、流域一體化,協同化發展的空間格局中進行,高度重視工業對綠色轉型的經濟保障作用,將各地有基礎、有特色、有優勢的資源稟賦逐步轉化成為綠色產業基礎。
關鍵詞: “十四五” “兩山”理念 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識碼】A
關于“十四五”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已經結合新發展階段作出了建設和改革部署。按照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的《建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施須保持戰略定力,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發展綠色、低碳經濟,通過科學的路徑,按照科學的部署,采取科學的方法,努力將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全面、充分、有效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十四五”時期“兩山”理念的科學實踐路徑
綠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每個人都是受益者,因此各地各部門要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要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嚴格保護中適度發展綠色經濟,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國內實踐,過去幾年已經取得突出成績,一些地方已經探索出自身特有的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模式,但是基于經濟社會基礎以及自然地理條件和天然稟賦等差異,一些地方的特色模式難以被其他地方復制,因此需要厘清實踐路徑和方法,因地制宜、科學地借鑒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目前形成共識的轉化路徑和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依托綠水青山提供的生態環境容量開展工業活動,促進工業經濟的發展;二是將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通過旅游、康養、綠色農業、藥物種植等方式轉化為經濟價值;三是通過綠水青山吸引人才來工作或者學習,吸引投資者來投資興業,為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營造必要的基礎和條件。
對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國際實踐,必須堅持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則,公平、合理、互惠地實施。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內,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綠水青山,將本國的污染型產業轉移到一些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的綠水青山變成了發達國家的金山銀山。中國應當避免走發達國家的這條歷史老路,通過“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倡議輸出的產業需堅持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則,在互利共贏的同時走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將這些國家的綠水青山在嚴格保護中轉化為他們自己的金山銀山。目前,中國的對外投資企業普遍表示,不符合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要求的企業,如果貿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既會面臨國際指責,也難以適應這些國家日益升級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要求。綠色資本和產業輸出在“十四五”時期應當注意這一點,確保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在國際上的綠色口碑越來越好。
“十四五”時期“兩山”理念的科學部署思路
目前,中等發達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2萬—3萬美元,這些國家還在持續發展,到2035年,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會提升。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美元,但人口基數大,要實現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今后GDP的年均發展速度至少應為5%-7%。在這個時代背景下,2030年之前我國要實現碳排放達峰的承諾任重道遠,要在其后30年時間內實現碳中和的難度更大。為了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避免遭受某些西方發達國家采取的綠色低碳制裁,我國必須通過科技進步、管理進步和全面轉型等措施,將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的歷史承諾與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中國和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十四五”時期統籌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低碳和綠色發展的有機統一,可以采取如下部署思路。
一是提倡全社會向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轉型,實現綠色和低碳發展,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為此,需要持續推進城鄉垃圾分類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補足生態環境保護的短板和弱項,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減少面源污染,提升環境容量。
二是大力發展氫能、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穩妥推進核能發展,減少對傳統化石原料的依賴,深度削減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蓪⒒茉聪墓芸?、溫室氣體排放管控與生態保護、污染防治一起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內容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的指標體系中。
三是按照美麗中國建設的階段性目標,適度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將生態文明建設和污染防治、氣候變化相統籌,將傳統大氣污染的排放管控和溫室氣體的排放管控相統籌,將PM2.5的削減和臭氧的排放管控相統籌,將多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管控相統籌,將污染防控和健康保護相統籌。同時,重視并減輕企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負擔,統籌提升區域和企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績效。此外,建議繼續開展水專項、大氣專項、土壤專項等領域的攻關研究,突破生態環境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為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的提升夯實適應性基礎。
四是打通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運行的關鍵堵點,形成銜接協調、運轉順暢、實施高效的生態文明文化體系、經濟體系、制度體系、責任體系、安全體系,提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綜合績效。特別是要對一些單一的改革措施予以整合和優化,鞏固發展長項,補足短板領域,增強弱勢方法,如對地上、地表、地下和水面、水體、河床或者海床、水體底土分設權益,實現權益的精準化保護;深化環境信用體制改革和制度銜接,強制推進生態環境責任保險和化學品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的銜接等。
五是以問題為導向,對生態文明體制和制度進行集成創新。如以實現長江大保護、黃河大保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成渝地區一體化發展的實際要求為導向,創新開展流域和區域綠色發展立法工作,推進政策和制度創新,思考建立什么樣的體制,設計什么樣的制度,創新什么樣的機制,實施什么樣的責任,對現有生態環境法律規定的一般性制度進行整合和集成創新,更好滿足區域和流域綠色發展的需要。
六是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機制,建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機制,探索建立能源產業創新體系、綠色產業認證體系、氣候變化融資體系等。
“十四五”時期“兩山”理念的科學實踐措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在“十三五”時期對于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十四五”時期,應當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繼續深挖中國特色生態文明政策和制度的改革創新潛能,針對重點和難點問題開展突破性改革,構建階段性的政策和制度矩陣體系,通過以點帶面、流域與區域統籌、集成創新等方式,凝聚民心、匯集民智、發揮民力,同心、同向、同行,將綠水青山全面、系統、深入、高質量地轉化為金山銀山,既保護生態環境,也推動經濟發展、提升就業質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共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實踐,必須在區域、流域一體化,協同化發展的空間格局中進行。各地要在區域和流域的尺度內找到本地區產業的發展定位,加快產業協同發展,補齊產業短板,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工業產業聚集,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升。這種競爭與合作關系,既是區域和流域范圍內的,也是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的,因此不能封閉地搞小競爭、小合作和小循環。全球化是長期趨勢,其發展到一定階段可能出現一些逆全球化的現象,但不能因為短時間的挫折就放棄優勢綠色工業產業的全球競爭和合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實踐,必須依靠工業的支撐,不能忽視制造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和對綠色轉型的經濟保障作用。我國中西部不少地區,盡管山清水秀,但交通不方便、工業不發達且人才資源匱乏,對上級財政扶持或者發達地區對口支援較為依賴。而這些扶持和支援的經費主要來自發達地區提供的工業經濟收入和本地城鎮化收入。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通過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方式,推進城鄉和工農的聯動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如果沒有優勢工業的保障、特色綠色產品或服務的支撐、大中城市需求的拉動、城市投資者的促進及國家通過轉移支付實現高標準生態補償,綠水青山就難以轉化為金山銀山,城市和鄉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新局面也就難以形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實踐,必須穩中求進,不可“大干快上”發展超越需求總量的生態產業,也不可盲目復制一些不符合本地實際的異地模式。過去幾年,民宿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有的地區便“大干快上”,由投資資本或者鄉鎮政府整體購買一些古村的使用權,讓村民整體搬遷,結果卻由于區域的社會消費能力有限,民宿經營慘淡。另外,過去幾年很多地方通過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吸引了大量游客,這對原先以生態優勢招徠游客的地方造成了沖擊,在景區參訪量或者民宿入住率下降、當地農產品銷售量下滑甚至滯銷的情況下,這些地方的綠色農業發展變得很困難,久而久之,不少改造就變成了“半拉子工程”?;诖?,“十四五”時期各地應保持戰略定力,持續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和污染防治工作,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尤其要重視和維護自己的人文特色和綠色發展優勢,以此推動本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實踐,必須是有基礎、有特色、有優勢的逐步轉化。各地需結合自己的生態、產業、社會實際,加強交通、信息、環境設施和專業人才培養等基礎性工作,發掘自身在綠色制造、綠色旅游、綠色農業、綠色服務業等方面的綜合性優勢,讓綠水青山有條件、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經濟價值,守得住也守得久。
此外,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建議,“十四五”時期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實踐必須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通過“三線一單”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科學管控生態保護、農業生產、生態旅游和綠色工業空間,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海陸統籌和水陸統籌,既保障區域和流域生態安全,也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編:羅 婷 / 臧雪文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