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化概念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貫穿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網絡購物、移動支付、人臉識別等,讓人們享受到了科技創新帶來的智慧生活便利。但在大多數人享受便利的同時,有一個群體我們也不能忽視,那就是部分不會使用這些智能化設備的老年人。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過2.5億,占到總人口的18.1%。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字。但現在這個群體中已經開始有人感受到,面對飛速發展的網絡智能,卻有種被時代慢慢拋棄的感覺。
“智能化”不代表棄“老齡化”。科技發展的本意是為了給人們帶來更多便利,而不是給人制造不便。近段時間,不會使用移動支付就無法進行醫保繳費,出示不了健康碼就難以進出車站,94歲老人被兒子環腰抱起艱難完成人臉識別……多起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困難的相關消息備受輿論關注,讓人們看到了出現在老年人面前的這道“數字鴻溝”。但智能時代的列車再快,也不應丟下老年人。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應多去思考如何優化智能技術、如何把智能與老齡結合起來,讓老年人在這個智能時代也能享受到相應的便利。
“智能化”不要丟了“人性化”。在智能化到來的時代,我們不能讓“智能”變成“只能”,尤其是在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日常生活的高頻事項中,我們要更加重視老年人的需求、尊重老年人的權利、解決老年人不適應等問題。在推行智能技術的同時,保留如老年人綠色通道、老年人服務窗口等這些人性化的線下傳統方式,讓這些面對智能化束手無策的老年人,能省事、省心、省時間地辦好他們的事、解決他們的困難。
“青年莫笑白頭翁,花開花落幾日紅”。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預測數據,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這也警示我們,在社會發展科技、改變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要盡量為老年人消除智能化帶來的“數字鴻溝”。畢竟,每個人都終將老去,現在多一絲為老年人的考慮,也是在為自己的明天考慮;多一絲對老年人的幫助,也是在幫助明天的自己。(作者:王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