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新一重”具有兼顧短期與遠期目標,“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在發展中尋求突破的重要意義。“兩新一重”著眼于在發展中應對挑戰,在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立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于中國應對國際大變局、搶占發展先機具有戰略價值。
【關鍵詞】兩新一重 雙循環 國際大變局【中圖分類號】F016 【文獻標識碼】A
自2020年5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之后,國家就將投資的重點放在“兩新一重”,即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方面。“兩新一重”是黨中央國務院基于中國全面發展的需要,根據當前國內外局勢作出的重要規劃,對于中國當前的困境突圍和社會躍遷具有重要意義。
“兩新一重”著眼于在發展中應對挑戰
促消費惠民生。“兩新一重”具有兼顧短期與遠期目標,“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在發展中尋求突破的重要意義。
一是以新基建推動新型消費發展。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新基建推動新型消費發展,提升消費層次,契合了廣大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將從數量和質量兩個層次改善中國的消費需求。
二是以新型城鎮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其核心訴求是“以人民為中心”,更多地追求發展質量,改進民生,拉動消費。《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要求通過城鎮化的提升和高質量發展,促進人口的積聚、經濟結構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力求穩住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城鎮化的本質是現代化,它與新基建共同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是以重大項目改善民生和促進經濟增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作為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且必要的項目,與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重大項目建設能夠穩定預期,安定人心,促進消費。但是,中國當前在這些重大項目的發展上還相當不充分。可以發現,“兩新一重”體現了一種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二元”統一的施政方向,通過改善民生促進經濟增長,通過經濟增長改善民生,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兩者互為因果,協同推進。
調結構增后勁。“兩新一重”建設立足當下,著眼長遠,有利于中國調整經濟社會結構,增強發展后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
一是新基建促進產業升級。當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總體處于中低端位置,新舊動能轉換尚未實現結構性突破。為了向產業鏈的高端攀升,需要進行大量的投入,尤其是高新科技的發展對基礎設施的依賴程度極高。當前正處于互聯網時代,互聯互通是助力經濟轉型和提高發展質量的關鍵所在,數字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動力。政府當前大力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為疫后經濟躍遷和社會轉型提供原動力,從而推動產業升級,提高高科技整體發展水平,補足在高端產業鏈方面的短板,加強中國經濟在全球版圖中的競爭力。
二是新型城鎮化促進社會升級。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長期以來,中國人口城鎮化率滯后于土地城鎮化。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可以增強城市對人口的接納和包容,實現更加優質的就業、安居、入學和就醫,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帶動個人發展,最終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
三是重大項目建設突破發展瓶頸。中國人口眾多,發展速度較快,自然資源相對緊缺,地區發展之間也存在較大的不平衡,這些都是制約發展的瓶頸,也是市場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的地方。利用當前國內外剩余資源,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利工程和道路建設,不僅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經濟社會發展積蓄潛能。
“兩新一重”內部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即新基建投資未來,占據科技和經濟發展前沿,為新型城鎮化奠定硬件基礎;新型城鎮化推進人與城市相結合,改善人民生活,為新基建提供落實場所,創造更多的價值;重大工程項目優化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強化新基建和新型城鎮化的物質基礎。三者之間協同發展,補短板、強弱項、優結構、增動能,推動經濟和社會平穩轉型,提升市場效能,符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兩新一重”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建立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對于中國當前應對外部不確定性具有重大意義。而“兩新一重”夯實經濟基礎,能夠有力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建立。2019年中國投資總額占全球的比重達26%,研發投入占全球比重達到21.2%,反映中國生產能力強,投資能力充裕,同時有效需求相對不足,這是政府積極主動引導投資的必要和前提條件。
“兩新一重”充分利用閑置資源,擴大并優化投資,加快國內產業鏈的建設、完善與提升,順應市場規律而又不受市場規律的限制,在雙循環構建的過程當中能夠發揮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作用。“兩新一重”項目投資應與雙循環的構建緊密結合:一是瞄準漏點。針對內部產業體系的不完整之處進行投資,抓緊時間針對那些國內需要,有能力生產而又不能生產的產品進行投資,避免被國外“卡脖子”。二是彌補產能不足。針對那些國內目前雖然能夠生產,但是產能還不能充分滿足需要的產品進行投資,擴充產能,必要時可以進行一定重復投資和建設,強化競爭能力,以防萬一。三是促進產業升級。有些產品中國目前具有生產能力,但是技術水平不夠,難以滿足社會及市場的需要。這時候不能進行低水平重復建設,而是要進行高水平的投資。四是為產業升級打好基礎。有些產業目前國內技術水平不夠,也缺乏直接投資提升技術水平的能力,可以通過推動“兩新一重”,鼓勵創新及技術引進,為產業升級打好相關基礎。五是為產業的完整及產業升級創造社會及市場條件。“兩新一重”可以擴大社會有效需求,改善需求的層次,從而吸引更高水平的投資。例如隨著中國消費水平的提高,蘋果手機和特斯拉汽車的生產線先后落地于中國,帶動了中國整個相關產業鏈的崛起。六是培育新產業,激發新動能。就目前的發展形勢而言,5G、新能源、人工智能和量子通信等領域,均為中國已經實現或者有可能實現趕超的重要領域。
“兩新一重”激活政府與市場兩個積極性。內外雙循環格局背后的重要支撐是政府與市場雙重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作用,既要依靠市場機制發生作用,同時也要發揮政府的主觀能動性。“兩新一重”為兩個循環提供動力和壓力。
與改善民生保障緊密相關,必然需要“兩新一重”更多地依賴于國有經濟。在全球疫情沖擊之下,國有經濟體制機制的優越性得到了清晰展現。“兩新一重”項目投入大、周期長,內部產業鏈直面具有競爭優勢的國際產業鏈,很多投資無法在短期獲得足夠利潤甚至長期虧損,民營企業缺乏主導的能力和意愿,只能以國有資本和政府預算等為主進行投入。
當然,在政府資金主導之下,“兩新一重”項目推進也應激發社會資本跟進。李克強總理指出,要“用這些資金來撬動社會資金的投入”。通過多元化主體的共同參與,各盡所長,發揮市場機制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形成市場配置資源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有機結合,提高綜合投資效益。
“兩新一重”在國際大變局中搶占先機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外部環境總體上陷入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逆全球化”傾向明顯,疫情全球化讓世界經濟遭受重創,給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帶來全面沖擊。
“兩新一重”加快內循環建設,激活內生動力,能夠改善中國在當前國際競爭的不利局面,有效應對外部環境改變,搶占先機。在多重沖擊之下,全球經濟正遭受嚴重影響,國際市場存量競爭態勢明顯。面對惡劣的國際環境,“兩新一重”進一步改善中國的經濟狀況,從經濟的供給端與需求端同時發力,一方面提升中國的生產能力,促進產業升級,強化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提升中國世界工廠的作用;另一方面擴大內部市場,加強經濟的內生動力,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提升中國作為大市場的要價能力。
“兩新一重”能夠以投資帶動投資,實現引致投資、穩定經濟的目的。疫情全球蔓延之下,如何啟動投資是西方經濟調控的重大難題。中國啟動“兩新一重”等政策,社會綜合競爭優勢不斷凸顯,對全球資本的吸引能力不斷上升,吸引外資出現了“V”型反轉,從而進一步加強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增強了抗擊外部不確定性沖擊的能力(如下表1所示)。
早在上世紀末,中國政府就意識到高科技尤其是芯片發展,對于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實踐證明,僅僅依靠市場規律,中國無法在高科技產業方面突破西方封鎖,反而容易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在貿易戰及全球變局的壓力之下,“兩新一重”在機制上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基礎,將在中國實現科技自主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突破外部科技封鎖,迎頭趕上,扭轉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不利局面。
“兩新一重”在國際博弈及變局當中搶占先機。今天,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早已不再是當年的勞動力和土地價格,而是超大規模的供應鏈網絡所帶來的成本控制能力及綜合效率,而供應鏈網絡又是立足于發達的基礎設施之上。“兩新一重”能夠顯著改善中國的基礎設施,從而進一步強化中國的供應鏈網絡綜合競爭能力,允許中國在制造業的國際競爭中相對西方國家保持甚至強化代差優勢。
中國推出“兩新一重”,一方面防備當前經濟可能的進一步惡化甚至世界經濟大危機,另一方面也為世界經濟重新進入全球化的軌道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國際局勢改善,中國也可以先行一步,搶得先機,在世界的發展進程中爭取先發優勢。如此,則無論未來全球經濟走向如何,中國都將立于不敗之地。
當前,全球危機正在不斷深化當中,各國政府都在盡己所能出臺各種措施穩定本國經濟,安定人心。中國積極采取措施,推動“兩新一重”,構建內循環,遠近兼顧,對經濟結構、產業基礎、社會組織及民生保障進行全方面的提升改善,危中尋機、化危為機,乘勢而上、加快發展。與某些西方國家為了應對危機采取的短期措施相比,中國的應對措施具有明顯的升維優勢。危機推動變局,變局考驗應對,應對帶來發展。相信在危機之后,中國將在全球新發展格局中獲得更加有利的地位。
(作者為商務部中商智庫理論研究部主任,北京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第18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者)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的致辭》,新華社,2020年9月4日。
責編/張忠華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