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從供給側入手,通過技術創新、綠色發展以及彈性的全球供應鏈等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從而推動“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重視充分利用社會創新資本、提供激勵技術創新的制度保障、鼓勵投資者將環境、社會及治理作為重要投資決策因素,以及避免采用傳統基建模式等。
【關鍵詞】新基建 技術創新 綠色發展 彈性供應鏈 經濟結構【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在投資規模、創新技術導向以及基建-產業投資一體性等方面與傳統基建不同,這些特性意味著新基建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的效果將不同于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傳統基建)。新基建的推出將基于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新的發展目標,從長期以新的渠道作用于產業,促進當前經濟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轉型。
新基建以調整經濟結構為目標,不以短期需求管理為導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采取傳統基建投資應對戰略,以大規模的高速公路、港口和高鐵等傳統基建投資,從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在新基建項目中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這些新基建項目至少從以下三個方面與傳統基建區別開來:
一是投資規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短期需求管理是大部分國家采取的一種經濟調控方式,因此,我國新基建往往被認為是抵抗經濟下行的刺激手段。但是從目前來看,新基建投資額在全部基建投資規模中的占比以及在中國經濟總量中的占比都有限,這樣的投資規模對緩解疫情所造成的就業、投資、消費和貿易沖擊,以及拉動當前經濟增長,所起直接作用也有限。
二是新基建的技術創新導向。新基建擁抱5G、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等世界前瞻性的戰略技術,代表著塑造國家創新經濟增長模式和連接全球數字經濟的未來,從這個角度看它是一種長期性使命。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通過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的方式來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以發展追趕型產業,這個過程重在對先進技術的吸收。但是當前新基建的很多領域處于世界科技前沿,要想得到持續性的發展,需要我們自身不斷實現原創性技術創新。原創性技術創新對促進創新所需要的制度、人才和資本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未來可能受到外生性沖擊導致的更為復雜的全球經濟形勢。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不斷出現的極端氣候等外生性沖擊,可能會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和重構、產能過剩、消費需求收縮以及失業率上升的不確定后果。這種越來越高頻率、越來越寬范圍的沖擊對經濟社會發展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風險導致的經濟損失將可能是長期的。
新基建的技術創新導向把握了時代數字經濟趨勢,具備廣泛滲入制造業部門、服務業部門以及農業部門各產業的基礎,應以圍繞長期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目標,探索塑造和促進經濟結構轉型。
新基建以技術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驅動以及彈性的全球供應鏈驅動等促進經濟結構轉型
經濟結構轉型是指伴隨現代經濟增長過程的兩個層面的轉變,一是在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等三個部門之間的經濟活動的重新配置;二是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等各部門內部的調整。來自美國、日本、德國、荷蘭等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隨著一個經濟體的人均GDP的增加,其三大部門變化呈現一致的規律,即農業占比逐漸降低、服務業占比逐漸增加、制造業占比先增加后降低,占比采用部門增加值和部門勞動力占經濟體的總增加值和總勞動力的比重衡量。
我國當前處于制造業占比下降階段,說明已實現了第一個層面的轉變。但面臨著更重要的第二個層面的轉型任務,即如何促進制造業、服務業和農業各部門內部的產業結構升級。“十四五”規劃為我們提出了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等新的發展目標。這些目標要求產業結構朝著技術創新、產業鏈現代化、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方向發展。
新基建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促進“十四五”時期產業結構升級目標的實現:
首先,技術創新驅動。5G基建、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以全球前沿性創新技術為支撐,將以投資效應、溢出效應和擠入效應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和升級。
投資效應。一方面,不同于傳統基礎設施,5G基建、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等屬于資本擴展型技術,能有效促進相關產業鏈的資本深化,并提高基礎設施中的技術要素占比。這種投資影響涉及產業鏈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例如,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項目直接涉及到的產業鏈包括充電樁設備生產商(上游)、充電運營商(中游)、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下游)。另一方面,傳統基建更多依賴于工業和農業,當前新基建中的高新技術要求更多的研發以及生產性服務投入,從而推動產業向服務業升級。
溢出效應。新基建的外溢性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的溢出。我國大量新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并不缺物質資本,但技術創新、軟性基礎設施是其短板,新基建的溢出效應將有效彌補這些短板。新基建的投資結構決定它將以兩種方式促進技術創新溢出,一是技術創新在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溢出。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推進,除能推出創新技術外,也會設計出相應的創新激勵制度等,以知識溢出傳導到產業鏈上下游、同產業內以及不同產業之間。二是城際軌道交通的建設,能促進城際間人群密切往來,通過知識溢出實現創新。以國際上知名城市圈和都市圈作為參考,我國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城際效應能極大地促進各種要素尤其是知識和發明等的自由高效流動。這些自由流動以溢出效應的形式促進技術創新需求地產生和創新效率地提升,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內部的升級調整。
擠入效應。新基建具有產業滲透性,具有更廣泛的擠入效應。制造業的數據顯示,在5G基建、工業互聯網的推動下,手機、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等產品的產銷量都實現顯著提升。這種擠入效應來自于新基建的產業鏈,可刺激消費者需求并促進產業升級。對于現代農業,在2016年美國經濟評論(AER)上一篇關于技術創新、下行風險與農業現代化的文章中指出,一項基礎性新技術的投入會減少農業生產風險,使得農民加大對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投入,產生明顯的擠入效應,從而優化農業資源配置,驅動農業產業升級。
其次,綠色發展驅動。新基建在推進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更為重要的作用是,推進相關產業的綠色轉型。一方面,5G基建、大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在項目篩選的原則上,需面向能源、建筑和交通等高碳密集型產業,以技術創新促進這些產業向低碳密集型產業轉變。另一方面,新基建應該推動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的進程。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也被稱為可持續的、有社會意識的、綠色的或有道德的投資,是一種尋求經濟回報和社會、環境效益以實現社會變革的投資策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地蔓延,使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美國金融經濟學雜志(JFE)上一篇文章采用61個經濟體6700多家公司的數據,檢驗發現公司環境、社會和治理水平越高,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風險沖擊就越具有免疫力。但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環節中,信息難以獲取和缺乏透明性成為投資的最大阻礙因素之一。中國企業可以發揮部分領先技術的優勢,依靠人工智能、區塊鏈和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發展來推動公司環境、社會和治理的監控和學習,改善公司環境、社會和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從而推動制造企業和產業實現綠色轉型發展。
最后,彈性的全球供應鏈驅動。美國經濟學家德隆·阿西莫格魯在研究中發現,大部分國家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沖擊,采取對失業人員提供補助金、控制總需求下降以及為企業提供流動性等經濟政策,但對供應鏈中斷關注不夠。事實上,供應鏈上一家企業受到沖擊會蔓延到它的供應商和客戶以及生產網絡里的其它公司,從而對負面沖擊產生放大效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對經濟所產生的短期或中期沖擊,遠遠超過疫情通過部門價格對經濟產生的直接影響和乘數效應。這種供應鏈中斷損失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國家的戰略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
因此,我們應該建立具備彈性的全球供應鏈。供應鏈的彈性是企業對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變化保持警覺、適應和快速反應的能力。它不是為了應對一次性危機,而是建立一種不斷地預測和調整非連續性的公司能力。這要求企業在產品設計、流程以及降低風險暴露等方面不斷創新。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區塊鏈和5G基建等,是數字空間的基礎設施,以提高全球供應鏈的可見性和對供應鏈的控制為重要目標。
推動新基建應重視充分利用社會創新資本,提供激勵技術創新的制度保障以及避免采用傳統基建模式等
充分利用社會創新資本。新基建更加依賴市場力量和私人投資,市場上相關領域的龍頭企業在建設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新基建的投資需要考慮到政府債務、技術高風險性以及綠色投資者等因素,這需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本。要鼓勵風險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進來,前者具有對創新的短期失敗容忍和長期成功的激勵特性,后者是綠色投資和道德投資的積極推動者。鼓勵新基建的參與建設公司在內部設置企業風險投資部門。通過科創板、中小板等資本市場加大對從事新基建的企業的支持力度;實施創新創業稅收減免抵扣、低息免息貸款等優惠政策。
提供激勵技術創新的制度保障。未來供應鏈會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而重新排序,需要考慮制定實施與全球供應鏈結構相匹配的技術知識傳播和分享激勵機制,并保持對技術應用創新的激勵。政府可通過為新基建技術領域進行原創性技術發明的公司提供特別補助,這將大大提升公司獲得風險投資的機會,從而促進新的發明創造在市場上的應用。
鼓勵投資者將環境、社會及治理作為重要投資決策因素。提倡和鼓勵投資者學習國際上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原則、規則和倡議,并結合這些原則、規則和倡議制定出與新基建相關的投資篩選機制;提倡和鼓勵在項目評估和執行過程中開展環境、社會和治理盡職調查,并進行環境、社會和治理壓力測試。新基建作為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推動的項目,會對在新型基礎設施上運行的企業產生環境、社會和治理溢出效應,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產業實現綠色轉型升級。
避免采用傳統基建模式。傳統基建雖然對經濟的貢獻立竿見影,但也帶來了需要長期消化的負面影響,其建設方式并不適用于新基建。新基建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屬于外部性強并兼具市場力量的長期投資,同時具有要素稟賦要求。當前各地方政府競相宣布發展計劃,市場似乎已經擁擠不堪。因此,不宜采用“大水漫灌”式投資,應根據項目的建設生命周期循序漸進引入各種不同類型的資本。各區域應遵循自身要素稟賦,在比較優勢基礎上推進新基建。
(作者分別為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香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
【注: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人文社科重點培育項目“交通強國背景下城市群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發展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20JBWB001)課題資助】
【參考文獻】
①郭凱明、潘珊、顏色:《新型基礎設施投資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國工業經濟》,2020年第3期。
責編/謝帥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