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區域生產組織演化,逐漸形成了上海輻射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等周邊城市的發展格局。圍繞杭州、南京和合肥這三個區域中心城市也形成了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甚至在上海都市圈范圍還出現了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等。只有不同層級都市圈實現聯動發展,才能真正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中,明確要求“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這里,涉及三種不同形式和層級的城市發展形態——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正確把握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型城鎮化的邏輯。
三種不同的空間形態
中心城市、都市圈與城市群是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同空間形態,從地理范圍到組織內涵存在一定的差別。
中心城市一般特指在區域經濟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發揮樞紐功能的大城市,往往具有較強的區域集聚與輻射作用,它可以通過與周邊城鎮的互動發展,實現區域要素與資源的優化配置。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重點經濟或交通節點等都具有成為區域中心城市的條件。
都市圈概念源自都市區,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與周邊區域形成密切經濟社會聯系、具有一體化傾向的鄰接地域空間組合。現實中,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在人員、物資、資金及信息等方面的聯系,主要通過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來實現傳遞擴散。因此,通勤流和通勤圈成為對都市圈的重要考察內容。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城市群一般被認為是區域和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高級組織形式。它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以一兩個特大或超大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以兩個或兩個以上連續大都市區為構成單元,依托發達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形成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進而實現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
有學者認為,一個成熟的城市群至少要達到2500萬人口,城市間有密切的經濟、社會、文化等交流;但也有人提出,城市群的人口規模達到1000萬即可,但其區域城鎮化水平應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有共同認可的歷史和文化;還有觀點強調,城市群在區域規劃上應當實現聯通,打造城市功能網絡。
一體化發展重要基石
從對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定義分析可以看出,中心城市是區域資源要素最為集中和高端的核心節點,是區域資源和要素配置中心;都市圈大體是中心城市直接輻射的功能范圍;城市群則是由幾個中心城市、幾個都市圈共同構成的空間組織形式。
其中,都市圈是作為中心城市、城市群中間層級存在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可以直接承接中心城市的功能輻射,又是城市群的組成部分。發揮好都市圈連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承上啟下”作用,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石。
以長三角為例,上海是區域內唯一市區人口超1000萬的超大型城市,經濟規模在區域城市體系中遙遙領先,且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達,人才集聚、科技創新要素和機構集中,國際化程度和服務能力最高,是當之無愧的長三角核心城市。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區域生產組織演化,上海與周邊地區的生產生活聯系日益緊密,逐漸形成了上海輻射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等周邊城市的發展格局。有學者認為,這個“1+8”就是上海都市圈的空間范圍。
與此同時,圍繞杭州、南京和合肥這三個區域中心城市也形成了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甚至在上海都市圈范圍還出現了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等。這些都是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是通過不同層級都市圈的建設,才能實現城市群范圍擴張以及區域全覆蓋。但也應該看到,長三角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能級有待提升。只有不同層級都市圈實現聯動發展,才能真正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近期目標與重點任務
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以市場化推進區域一體化是趨勢。但是,完全從市場化角度推進都市圈、城市群建設也面臨許多阻礙。為此,需要進一步發揮政府規劃引導與改革創新的積極作用,突出近期目標,抓好重點任務。
比如,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逐步實現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又如,太湖水治理、城際鐵路建設、區域旅游線路規劃、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等,應該成為“十四五”時期長三角的工作重點。從中長期來說,應推進民生共建、協同開放、產業聯動、制度創新、市場融合等領域工作,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加快推進現代化。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