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編者按:2020年8月下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提綱挈領,以點帶面,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鮮明特色。人民網理論頻道節選其中篇章連載,以饗讀者。
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加快推動思想觀念轉變,推動體制機制變革,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轉化為統籌全局的行動綱領、謀劃發展的具體思路、落實發展任務的工作舉措、推動科學發展的實際成效。
一、全面推進發展理念的變革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實踐告訴我們,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發展環境不會一成不變,發展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理念自然也不會一成不變。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從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到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加入世貿組織到引領經濟全球化,每一次發展大跨越都是思想解放和理念變革的結果。樹立新發展理念,必須全面推進發展理念的變革。
全面推進發展理念變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意味著對傳統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也必然伴隨著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習近平同志強調:“一個新理念的確立,總是同舊理念的破除相伴隨的,正所謂不破不立。”面對新的發展實踐,有些東西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比如,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論英雄,衡量經濟發展好壞,不是速度高一點,形勢就“好得很”,也不是速度下來一點,形勢就“糟得很”,而是要看有沒有質量和效益。再如,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沖刺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任務,簡單大干快上是不行的,再也不能靠粗放型發展方式、靠強力刺激抬高速度,必須把解放思想作為“總開關”,樹立與時代和實踐發展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堅決破除片面追求GDP、拼資源拼投入、重城市輕農村、先污染后治理、重效率輕公平等陳舊觀念,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實踐。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作為行為標尺,自覺對照檢驗各方面的實際工作,符合的就鼓勵和支持,不符合的就反對和摒棄,更好地在解放思想中跟上時代,在轉變觀念中贏得新的發展。
全面推進發展理念變革,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在發展問題上,我們既有成功經驗,也有深刻教訓。成功經驗在于堅持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教訓則主要反映在脫離實際、違背規律上。比如,一些地方片面發展、畸形發展,一些地方竭澤而漁、寅吃卯糧,一些地方與民爭利、忽視民生等等,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矛盾和問題。習近平同志強調:“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從根本上說,新發展理念就是要把發展建立在更好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的基礎上,實現更有質量、更高水平的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就要增強規律意識,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的有機統一,推動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按照自然規律的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按照社會規律的要求,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包容性發展。
全面推進發展理念變革,必須堅持系統思考,整體把握。新發展理念所包含的各個方面主旨相通、目標一致,既各有側重又相互支撐,構成了一個系統的內在邏輯體系。這其中,創新是發展的核心與靈魂,協調是發展的基本方法,綠色是發展的內在要求,開放是發展的時代特征,共享是發展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各個方面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促進,貫通于整個發展過程,無論哪一個發展理念貫徹不到位,整個發展進程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必須將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認識,系統思考,全面把握。與此相適應,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工作實踐中,也要堅持系統的觀點,按照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和關聯性進行系統設計,一體堅持、一體貫徹,做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不能單打獨斗、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以點代面。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提高統一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這要求我們在推動發展中必須提高系統思維能力,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妥善處理發展中的各種重大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
二、加快構建基于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涉及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工作方式的變革,涉及社會關系、利益關系、工作關系的調整,必須全面創新發展體制、重塑發展生態,在解決發展動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平衡性、包容性等方面破難題、建機制,使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確保新理念轉化為新實踐、新行動,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體制機制。
第一,堅持以創新引領發展,加快構建創新發展體制機制。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改革科技創新投入體制,建立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分類投入機制,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政府應大力支持前沿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公益技術等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具有外部性的科學和技術產品與服務。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和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同時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注重突破關系發展全局的重大技術,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機制,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讓科技人員在創新活動中得到合理回報。二是深化人才體制改革,創新培養、使用和吸引人才的機制。圍繞建設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科研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實行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吸引制度,按照創新規律培養和吸引人才,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三是構建開放創新機制。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更加開闊的胸懷吸納全球創新資源,以更加積極的策略推動技術和標準輸出,在更高層次上構建開放創新機制,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面。
第二,堅持增強整體發展的綜合效能,加快構建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改革完善相關機制和政策。一要健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機制。在建設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確保“兩個文明”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二要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著力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入推進東北全面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重點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加快構建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三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四要建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機制。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發展格局,增強先進技術、產業產品、基礎設施等軍民共用的協調性。
第三,堅持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加快構建綠色發展體制機制。牢牢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體系完善。一要從源頭抓起,重塑內生動力機制,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與生活方式。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生態功能區建設,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二要全面加強生態文明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三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通過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實現突出環境問題的根本性解決。
第四,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快構建開放發展體制機制。主動參與和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一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著力把“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二要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創新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發展、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外貿發展模式,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實行積極的進口政策,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三要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跨國企業。四要努力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加強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積極參與深海、極地、外空、互聯網等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島戰略,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
第五,堅持促進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加快構建共享發展體制機制。一要從體制上保障教育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全體人民都能獲得共享教育改革的紅利。二要從體制上保障更高質量就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徹底打破就業、創業市場上的壁壘與身份歧視,完善創業扶持政策,搭好創業平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創造更多參與共享發展的機會。三要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快公立醫院改革步伐,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與農村流動,鼓勵社會力量發展健康服務。四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統籌社會救助體系,推進相關制度的整合,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五要建立和完善縮小收入差距的體制機制。站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戰略高度審視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新發展理念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和遵循。順利實現黨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奮斗目標,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堅決改變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堅決糾正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行為,不斷在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發展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開放水平、促進共享發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注:本文系該書第五章第三節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