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卷”描述的是文化或社會發展的停滯現象,不是衰落、失敗,或是崩潰問題。“內卷”與缺乏交流和關鍵約束不能突破兩個因素相關。用“內卷”考察中國歷史,是對中國歷史的誤解。中國歷史,自西漢以后,很長時間處在農耕與游牧政權的拉鋸戰中。這兩千年中,中國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任務:民族融合,形成了東南半壁與西北半壁無縫對接。保持開放的環境、與世界暢通交流,突破關鍵的約束,仍然是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內卷 文化停滯 歷史轉型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識碼】A
從本質上說,“內卷”描述的是文化或社會發展的停滯現象
“內卷”是個舶來品,在不同學科中有不同的含義,生物學上是“退化”的意思。引發熱點關注的含義來自于人類學,原指在某些群體或社會中,盡管勞動力投入加大,但土地的產出非但沒有提高,反而降低。后來引申使用,指代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只是在內部進行不斷的重復,這種重復雖然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復雜,但是歸根結底仍然是內在的重復,而無法實現飛躍和質變,事情的發展似乎陷于僵局或死局。由此,“內卷”是對現象的描述,并沒有指出原因或關鍵問題所在。從本質上說,“內卷”描述的是文化或社會發展的停滯現象,不是衰落、失敗,或是崩潰問題,這些方面的研究非常多。相比而言,有關文化或社會發展停滯的研究比較少,大眾關注度也不高。
發展停滯是走向敗亡的前奏。但是發展停滯持續的時間是非常彈性的,可能幾年、幾十年、幾百年,乃至以萬年計。我們可以從人類演化史來看這個問題。以尼安德特人為例,從距今15萬年前典型的尼安德特人出現,到最終消失之前,他們采用的莫斯特石器工業都沒有什么改變,尼安德特人的文化似乎陷入了長期的停滯狀態。一個更長的文化停滯的例子是,在東亞與東南亞只存在被稱為“莫維斯線”的奧杜威工業現象,盡管后來東亞地區偶爾也有一些類似阿舍利工業的發現,但因為材料零星,還不足以推翻“莫維斯線”。如果單從石器工業面貌來說,“莫維斯線”所描述的存在,可能是人類史上最長時間的文化停滯。
發現文化停滯現象并不難,難的是解釋。有關尼安德特人文化發展停滯乃至滅絕的解釋眾多,目前比較有說服力的可能是語言發展上的差距。因為沒有突破這個關鍵約束,所以尼安德特人最后滅絕。對于“莫維斯線”的解釋同樣有不少,有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在早期人類演化格局中,東亞與東南亞是離人類發源地非洲最遙遠的地方(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前大洋洲與美洲還沒有人類居住)。因為地理阻隔的原因,文化交流缺乏。如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在末次盛冰期之后海平面上升,成為與大陸隔絕的島嶼,出現了文化發展退化現象。
進入到文明階段同樣如此。缺乏農業發展或是農業發展不充分,造成一些大陸或地區難以形成發達繁榮的文明。近現代非洲、澳洲、美洲大陸因文化交流的不足而成為歐洲殖民地就源于此。
表面上的“內卷”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交融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當前,“內卷”的概念也用來描述中國歷史,即認為歷史上,中國在經濟層面已經足以依靠內循環自給自足,而不再需要外部經濟的介入,同時社會對于技術發展的訴求被降到了一個極低的水平,從而造成經濟、人口、糧食不足等困境,隨之而來的是起義造反、王朝滅亡、新王朝建立,然后進入下一個循環,直至近代被西方趕超。這是從一個角度對中國歷史的描述與理解,然而,如果我們從長時段來看中國歷史發展,情況可能并非如此。
在舊石器時代早中期,中國所處的東亞相對孤懸,交流條件不佳。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后,人類的擴散能力大幅度提高,歐亞草原地形開闊、溝通東西,成為史前的“絲綢之路”。它見證了現代人的擴散,也見證了石葉技術的擴散,基于這種技術,華北地區在距今2.7萬年前后發展出來細石葉技術,并擴散到日本列島、東北亞與西北美地區。其后農業起源,西亞(大小麥、羊等)與中國的華北(粟黍旱作農業)、長江中下游地區(稻作農業)成為世界上最早、最主要的農業起源中心。中國的粟黍向西傳播,西亞的農業向東傳播;中國稻作農業向南擴散到東南亞乃至整個大洋洲地區,這也就是著名的南島語族擴散事件。距今4000年前后,大小麥、羊(山羊與綿羊)、黃牛、車馬(可能來自烏克蘭大草原)、金屬冶煉等傳入中國,中國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世界上最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這些交流豐富了當時中國的物質條件,促進中國古代文明進一步的復雜化,中國文明從古國階段由此進入到王國階段。
其后,隨著馬匹、駱駝等動物馴化,歐亞大陸東西之間的交流更加便利。盡管跟現在相比,或許不值一提,但是相比史前階段,東西之間已經沒有了絕對的阻隔。歷史上東西方的交流燦若星河,有煉鐵技術、馬鐙、弩等在軍事上影響重大的發明,還有佛教等改變中國精神文明面貌的思想,還有影響西方近代化進程中國四大發明。明朝時,通過海路的交流日益增加,來自美洲的玉米、紅薯等植物傳入中國,隨之而來的是不適合農業的邊緣土地的利用,人口迅速增加。簡單梳理中外文明的交流史,就會發現東西方都不是完全依賴內循環生活的,交流對雙方的社會與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不過,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歷史上,尤其是漢代以后,農業技術進步緩慢,漢代畫像石刻劃的犁耕圖景一直保持到近現代,變化微小。王朝興衰更迭,社會與文化發展進步不明顯,甚至出現倒退。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生產與消費之間保持一種穩定的平衡狀態,過多生產沒有必要,社會把剩余勞動更多用于奢侈品的生產,這似乎很符合“內卷”所描述的發展形態。但是,這一描述忽視了中國歷史的另一面。
漢代以來,中原政權與北方、西部草原部族的交鋒從未停止過。兩漢時代為了徹底消除匈奴的威脅,采取了積極主動的軍事進攻與外交合作,但是花費巨大,漢武帝時就不得不采用極端的“告緡法”來獲取軍費。從陳勝吳廣起義到李自成起義,中國歷代的農民起義多與邊疆防御帶來的巨大人力物力消耗相關。兩千余年的拉鋸戰中,每當中原政權出現較為發達的文化之后,往往是文化落后的草原部族入主中原,然后是文化的融合,相對發達的文化發展受到抑制。北宋之后的蒙元、大明之后的滿清,都是如此。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內卷”不是沒有收獲的,長期的文化交融留給了當代中國一個舉世無雙的成就: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內部沒有通婚障礙的單一族群,留下了超過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當我們看到一個還在為簡單的聯盟而折騰的歐洲的時候,當我們看到許多國家為族群矛盾而頭痛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祖先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財富。
當代視角下的“內卷”及其價值
人類歷史,按照生產方式劃分,可以分為狩獵采集、農業生產與工商業生產三個階段,由此,人們的居住方式與行為習慣、社會組織形態與制度,乃至于意識形態都存在重大的區別。從狩獵采集到農業起源需要突破一系列的關鍵約束,除了環境條件硬約束之外,就狩獵采集社會本身而言,需要狩獵采集群體降低流動性,發展儲備技術、耐用工具,以及相應的社會勞動組織能力,還需要打破平均主義,讓人們有提供生產剩余的動力,如此等等。若不能突破這些關鍵約束,即便知道周圍群體在從事農業生產,知道農業生產擁有文化適應上的優勢,狩獵采集群體也不會接受農業生產。
對于中國近代化進程而言,它的關鍵是要突破限制工商業生產的約束。工業生產的前提是商業,沒有商業,工業大規模生產是沒有意義的,只能積壓浪費。西方近代化的進程就是從商業開始的,西方文藝復興起始之地意大利,分布著眾多城市小國,都極度依賴商業。近代日本之所以在近代化進程上先于中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江戶時代的日本已有較好的商業基礎。中國從漢代以來的歷史,抑商是主流,后來發展成為一種結合制度與思想在內的結構。明清之時更是走向了閉關鎖國的道路。中國近現代革命打破了這種結構,突破了限制商業發展的關鍵約束。改革開放以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完善,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從微觀上來看當前中國各省份的經濟發展,發展最好的省份都是商業發達的省份,各方面發展最均衡的浙江省在這個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其技術、優惠政策、區位都不是最好的,但是浙商的滲透力是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
站在當代來看所謂“內卷”問題,不難看出,中國已經走出了農業時代,突破了農業時代的關鍵約束。當代中國是國際大循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中國國內已經形成了統一的大市場。尤其受互聯網經濟推動,從前偏遠的鄉村也融入到市場之中,國際商品與服務同樣能夠惠及一般民眾。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如此開放的環境,從來沒有過如此繁榮的商業,受惠于此,中國工業生產總值已經是美德日三個工業發達國家之和。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為工商業生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物質基礎。當前正在努力促進法制與法治建設,正在努力促進釋放經濟要素的制度改革,這些軟件上的建設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工商業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切實可期的未來。
從長時段考察中國當下的發展,至少在宏觀的層面上,我們并沒有什么“內卷”的問題。不否認,我們在微觀層面上、在局部領域的確存在目前不容易解決的問題。但是把這樣的問題上升到宏觀層面上去,無疑是把問題擴大化了,而且不利于我們發現導致問題的原因,發現限制發展的關鍵約束。
一些人籠統地把問題歸咎于體制設計,對解決現實問題是沒有幫助的。這種“定體問”首先預設存在一個完美的制度,有了它,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這無疑是過于簡單、過于理想化了,因為從來就不存在一個完美無缺的制度,從來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從來沒有只有獲得沒有付出的好事。以“內卷”為中心的思考就暗含著“定體問”式的邏輯。不否認當代中國社會存在許多社會矛盾,不過我們面對社會矛盾時,更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尋找問題的關鍵所在。盡管“內卷”并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但“內卷”可以促使我們關注文化與社會發展停滯的問題,注意到這類問題存在的普遍條件。
我們從人類歷史的考察中獲得了兩條認識,可能對當代中國社會與文化發展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第一,保持交流的環境。當前,西方某些勢力試圖封鎖中國,但是只要我們不自我封閉,這樣的圖謀是不會得逞的。黨中央提出繼續擴大開放的政策,是非常合理、非常有眼光的。第二,注重突破社會與文化發展的關鍵約束。這也是我們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意義所在。這里準確把握什么是時代發展的關鍵約束至關重要。
當代中國正處在一個歷史大轉型之中,我們不僅擺脫了百年的屈辱,正在走向繁榮富強;同時,我們正在擺脫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走向民族復興,中華文化即將成為繼西方文化之后人類文化發展的另一個高峰;我們還處在一個具有萬年尺度的歷史變化中,從農業時代走向工商業時代,可能建立一種新的社會與文化轉型的模式。回望歷史,我們能夠看到先輩披荊斬棘,不斷突破重重障礙的艱難;展望未來,我們也理解中國發展任重道遠,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戒驕戒躁,不慌不亂。把握關鍵,勝利可期。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參考文獻】
①Geertz , C. 1963.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責編/張忠華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